2025年01月24日 星期五
生生不息(设色纸本) 翁婿接力贺蛇年 到天平观六景 生活的半径 “证明”之旅 年味
第13版:夜光杯 2025-01-23

年味

余之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过年就是快乐的代名词。儿时过年的期待与喜悦,无非有三:一有好吃的;二穿新衣;三走亲戚。

如今人人都会说:“过年有什么稀奇的,现在不是天天过年么?”是的,时代变了,老百姓的日子也好过了。

就拿“吃”来说吧。过年吃大鱼大肉,这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是最具吸引力的旧年习俗。“民以食为天”,儿时生活条件差,咸菜、乳腐、泡饭度日是常事,哪来大鱼大肉?有一朋友回忆说,儿时在乡下,一年到头,只有到了过年时才能吃上一顿红烧肉,而且是过了初五,待亲戚走了以后,奶奶才会让我们小孩子吃。

“过年吃好,一年都饱”“年年有鱼(余)”,享口福,求吉利。这个“大鱼大肉”,对于穷人家也是十分“做人家”(节约)的。曾在“夜光杯”上看到宁波老同乡贺友直老的一幅《过年》漫画,看得我大笑不已:一桌亲戚来吃饭,奶奶派一个孩子倚在门框“监看”,一旦见到有客人将筷子伸向鱼肉,小孩便“奉命”大喊:“阿娘(奶奶)鱼撬开了!”吓得客人赶紧将筷子收了回来(原来此鱼是用木头做成的,涂上酱汁,放上葱,做做样子的)。此情此景,正是我儿童时代经历过的。用木头做成鱼状(如带鱼、黄鱼),以假乱真,装饰门面,穷人家的亲戚大家心照不宣,自然也不会将筷子伸向鱼、肉碗的。

在我的幼年记忆中,我的一位姑妈家条件较好。姑丈是做酱油生意的。姑妈烫发、穿旗袍。过年时,八仙桌上热气腾腾,一只烧炭的紫铜火锅里,蛋饺、肉片、蔬菜翻滚着,诱人的香味飘满屋内。小孩是上不了桌的,大人们喝酒、猜拳,小屁孩们只能在桌边转悠,好心的大人有时会夹一块肉丸、肉片给你吃。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父母为了生活,从宁波乡下到上海,就像现在来上海打工的外乡人一样。我就在乡下阿娘家做“留守儿童”,生活的艰辛我们小孩子不懂,留下的却是欢乐的过年印象:大年初一,阿娘会给我穿上干净的衣服,口袋里塞满瓜子、蚕豆(俗称“擦屁豆”),用冰块蘸上少许糖、醋,当冰糖吃。阿娘会让小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做游戏,唱儿歌:“踢踢板板,板过南山,南山北东,子人买牛……”至今我也不知道这儿歌的意思。过年了,她会给在上海打工的爸妈写信报平安,阿娘不识字,会让“写字摊”先生代笔,写完之后总会让“写字先生”念一遍,看到她脸上露出笑靥的样子,我也打心里开心,好像看到了爸妈在摸我的头一样。每当这时,阿娘会撩起衣角,从内衣里摸出几枚钱币,或是送上点鱼干、虾米之类,算是“润笔费”,当然是低廉的,不可能像《儒林外史》里名士金寓刘写二十二个字,方家送上八十两银子那般阔绰。

遇上邻里、亲戚家年轻人结婚,那真是喜上加喜。我们小孩子会混在迎亲的队伍里上蹿下跳,尤为兴奋。大人们会时不时地塞给我们糖果吃。我的一位姑妈结婚时是坐着船去的,几条船排成一线,敲锣打鼓,我做“伴童”,河水潺潺,草儿青青;鱼虾蹦跳;情景交融,如入仙境。但有一件事却是令幼年的我感到好笑的:结婚是喜事,为什么女长辈们却都会哭哭啼啼的,一边哭还一边唱:“我的囡啊,侬到夫家,吃鱼吃肉呀,穿的锦罗绸缎呀……”

听长辈说,旧时过年迎亲还闹过这样的笑话:一位洋巡捕见一长队里有妇人在哭哭啼啼,以为这妇人必有“冤情”,便挥棒上前抓人,吓得抬轿者弃轿而逃……后来经人解释,这是国人迎亲习俗,洋巡捕疑惑不解:结婚是喜事,哪有哭哭啼啼的?

儿时过年的快乐随着时光的流水远去。而如今过年的快乐,人人只求:国富民强,天下和睦;健健康康,平安快乐。忙碌了一年的家人、友人能聚在一起,忆往追昔,展望未来;欢歌笑语,喜乐融融,便是最大的幸福了。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