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7日 星期五
降能耗 摩擦系数降6倍 气象保障一体化平台 护航示范区低空飞行 创新要靠厚积薄发的努力 东亚文化如何向西辐射 Ion支气管镜机器人开机 助力小结节早诊早治
第7版:科创上海 2025-02-06

创新要靠厚积薄发的努力

张炯强

刚刚过去的2024年,中国科技创出辉煌。这不仅出自国人之口,更是世界的认同。权威的《自然》和《科学》分别将“十大人物”和“十大科学突破”的荣誉发给了同一位中国医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的风湿病专家徐沪济,他利用由捐赠者细胞制造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成功使3位严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病情得以缓解。他是这一疗法的尝试者和开拓者。

《科学》还将“十大科学突破”颁给了另一个中国团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茂炎团队在华北燕山地区16.3亿年前地层中发现迄今最早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这一发现将多细胞真核生物出现的时间进一步往前推了7000万年。

《物理世界》的“十大科技突破”亦有两项中国科技入榜:嫦娥六号探测器从月球背面采集样品并成功返回地球,这是人类首次获得月球背面的岩石和土壤样本;中国天津大学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团队,创造了一种新型稳定的半导体石墨烯,被认为是开启石墨烯芯片制造领域大门的里程碑。

原创、开拓,创前人之无,探寻自然界的奥秘,这是中国科技踏上世界领奖台的根本原因,绝非“仿制”。在权威学术杂志的年度榜单之外,2024年,中国科技还取得了更多引以为傲的成绩: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线运行,首台1.2万米深智钻机成功交付,首艘大洋钻探船正式入列等等。

中国的科技进步并非偶然,是长期坚持、厚积薄发的结果。从“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到“大众创新”再到“新质生产力”,政府一直在推动科技创新政策。中国科技队伍人数跃升至世界第一位。14亿人的庞大消费市场也为新技术落地提供了支撑。

当然,在成绩单的背后,我们仍要关注中国科技的“短板”,诸如:作为自然科学基础的数学,依然落后于世界一流;以论文为目的的科研评价旧体制,束缚了原始创新;资金在创新领域的退出机制仍不畅通等等。我们的原创还太少。希望各界加强科研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让中国科技创新拥有更强劲的动力,获得再突破。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