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子超
孔子希望和要求弟子们都成为充满仁爱之心的君子。其大弟子子贡却问老师:“君子亦有恶乎?”孔子说有:君子憎恶老是揭别人短处,说别人坏处的人,憎恶身处低位、下级而诽谤高位、上级的人,憎恶勇而无礼的人,憎恶果敢而一根筋(固执不通事理)的人。
君子爱憎分明。
又是子贡问,全乡的人都喜欢一个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不能肯定他就好。子贡再问,全乡的人都讨厌一个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不能肯定他就坏。孔子紧接着说,全乡的人都喜欢或都讨厌一个人,不如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讨厌他。
周代制度,一乡一万二千五百家,一般不会少于三四万人。众人地位不同,身份不同,诉求不同,而且有好人,有坏人,怎么可能情感和态度无差别,都喜欢或都讨厌一个人?如果真有全乡都喜欢一个人的事情出现,那这个人很可能是个“乡愿”。
“乡愿”,现代字面义是乡里的好人、老实人。愿,谨也,谨慎老实,又引申有善、诚等义。乡愿这个词大概是孔子首用,说“乡原(同愿),德之贼也”,因此有特定含义,现今词典解释为伪善欺世、败坏道德的人。
乡愿为什么是德之贼?孔子没说,倒是后来的《孟子·尽心下》有比较精彩的议论,这里择要简单介绍。孟子说,乡愿是深藏不露、取媚于世的好好先生。这种人,要指摘他却又举不出他什么大错,要责难他却又无可责难,他与流俗相混同,与污世也融合,为人好像忠厚老实,行为似乎方正廉洁,大家都喜欢他,他也认为自己正确;但是,他的一切与尧舜之道毫不沾边,因此才说他是德之贼。
孟子引述了一段据说是孔子的语录,大意如下:憎恶似是而非的东西——憎恶狗尾草,怕它混同禾苗;憎恶花言巧语,怕它扰乱正理;憎恶夸夸其谈,怕它歪曲诚信;憎恶郑国音乐,怕它搅乱高雅音乐;憎恶紫色,怕它剥夺红色;憎恶乡愿,怕它败坏道德……
乡愿的要害是“似而非”。这三个字,据孟子所记,是孔子原话,到现在成为常用的成语“似是而非”。笔者这里补充几句,进一步揭露乡愿的真面目。
比如说善良。乡愿对谁都好,你好他好大家好,根本不分对错。乡愿不反对别人意见,既赞成甲,又同意乙,从来不辨正反。乡愿不偏向矛盾或冲突的任何一方,永远是折中、调和;也许第三条道路是正确的,但乡愿没有主见,提不出有益的方案,等等。这种善良受到大家的普遍欢迎,甚至赞美。可是,乡愿没有立场,没有原则、没有是非的善良,在众人的不知不觉中逐步窃取了道德的崇高地位,并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孔子继承、总结和发展的传统道德,也就是尧舜禹、文王周公的道德,慢慢地消失于无形。
表面上欺骗性不显,实际上迷惑性极大,这是“乡愿”的一大特点,孔子特别憎恶。可以说,孔子最憎恶的就是“乡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