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婵玉
◆ 徐佳和
今年春节档电影孰优孰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遭遇“断崖式质量下跌”评价的《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依然能够打动我的那一刻就是女将军邓婵玉的出现。当身着铁甲的邓婵玉在骑马渡河时听到西岐河工所唱的《女怀》小曲——“有女怀春,河水其泱。何不同舟,共泛水中央”,并不报之以寻常女子的羞赧,而是以高昂着头颅的姿态告诉身边随从:“让他们唱”,这种超越性别凝视的自信,荡气回肠。这一刻,邓婵玉铁骨铮铮的形象,为出典自《诗经》的古典爱情小曲,赋予了现代叙事的新意。
《诗经》可以说是中国最古老的“爱经”,三千年来,这些在竹简上舞蹈的文字鲜活明艳,飘荡着十五国风的田野间人们最本真的情愫。电影中《女怀》的歌词引用自《诗经·野有死麕》,“有女怀春,吉士诱之”,传递着少女春心初萌,男子情炽热烈大胆袒露心声的过程,这种情感发自本真与原始渴望,不受礼教束缚。“河水其泱”融入了《蒹葭》中“宛在水中央”永恒的距离审美,潺潺的流水象征情感的不确定性。“何不同舟”等句式来自《山有枢》“何不日鼓瑟”,但电影中采取了“何不同舟”“何不同车”的反复诘问,是对一身戎装高高在上的邓婵玉的调侃,也暗含对彼此间情感联结的真真假假的试探。
电影《封神》中对《诗经》的引用改编,恰似一条小径,将观众的目光引向了《诗经》中那些在礼乐文明中生长的爱情——他们不似古希腊式的酒神狂欢,也远远不止于淳朴本能的放纵。《郑风·将仲子》里一声声“无逾我墙”的反复呼告,传达着女子心间的多少情意婉转;但她又是坚决的,“无”字重复,简直不留商量的余地。《陈风·月出》中月下怀念女子“舒窈纠兮”的朦胧美,恰似水墨画中的留白,遥远又不能得之。在《关雎》的河洲上,雎鸠的关关鸣叫如同自然界的爱情回响,但“君子”的苦苦相思也仅仅是独自“辗转反侧”,他表现得平和而有分寸。到了《桃夭》里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不仅是对新娘娇艳明媚容颜的赞美,更是对生命繁衍的集体祝福。《郑风·子衿》“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感叹里,后人仍能感觉到这位女子急盼又不失矜持,对恋人一去无音讯的埋怨,等待时的焦灼万分。
《诗经》中的爱情美学在自然节律中生长,于时间的皱褶里闪烁出智慧与人性的光芒,那些月光下低吟的爱情絮语,那些暗夜里的徘徊幽怨。
一部以最现代的手法制作的奇幻电影,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古典文学鲜活在了当代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