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9日 星期六
江南古镇非遗“踩街”庆上元 从“出家门”到“进厂门”一站达 金华 龙灯游水彩影摇 诚邀全球游客体验黄山壮丽风光 非遗灯彩点亮元宵夜
第10版:长三角/万象 2025-02-11
长三角“老手艺”遇上“新匠人”

非遗灯彩点亮元宵夜

成千上万的“运河鱼灯”点亮水乡的夜,柔和的灯光透过上万针孔传递着丝丝祝福……在乙巳春晚“流量”的加持下,非遗的灯火熠熠生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辛弃疾笔下的灯火通明的元宵盛景,已在长三角这片沃土上绵延千年。

从徽州瞻淇到仙居皤滩,从秦淮灯彩到海宁硖石,非遗灯彩如繁星点点,照亮游子归家的路,温暖万家团圆的夜。这些灯火不仅是节日的装点、匠人指尖流淌的史诗,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最朴素的祈愿。

跃过历史的鳞光

“一戏鲤鱼摆尾,二戏鱼腾千里,三戏如鱼得水,四戏鱼跃龙门。”从正月初二到正月十八,在安徽黄山歙县瞻淇村,鱼灯伴着热烈的锣鼓声从祠堂“游出”,在村内街巷辗转游走,将幸福吉祥送往家家户户。

瞻淇鱼灯,起源于宋朝。在正月间“嬉鱼灯”,是村子里流传了数百年的习俗。鱼灯骨架里藏着中国农耕文明的密码:老匠人将三十六根竹篾编织成鱼形骨架,每根竹篾的弧度都对应着黄道十二宫的轨迹,鱼眼处悬着的铜铃暗合二十八星宿的方位。这种古老工艺,在工业时代依然保持着手工温度。鱼腹中的烛火摇曳时,光影在宣纸鳞片上流转,仿佛银河在人间投下的倒影。

瞻淇村的鱼灯巡游不设门票,不搞商业表演,村民仍按古礼在祠堂祭祖后自发组织。这种未被过度包装的文化原真性,反而成为最具吸引力的磁石。

不久前,中国驻美大使谢锋在海外社交平台发布瞻淇鱼灯视频,引发外国网友点赞。春节期间,文旅部非遗司联合抖音公益发起的非遗贺新春活动,选取徽州鱼灯作为春节非遗民俗重点推介。通过短视频、网络直播,这条“鱼”游出大山,这座千年古村迎来了“泼天流量”。春节假日期间,瞻淇村共接待游客7.3万人次、增长457%。

穿透时空的匠心

春晚舞台上,主持人手提花灯送出祝福时,浙江台州仙居沸腾了。这盏“仙居花灯”是当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方荷玉制作的《金蛇送福》。银针穿透纸面,“无骨却有节”的灯彩展现了穿透时空的玲珑匠心。

仙居花灯又名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工艺起源于唐朝,昔时每逢科举考试,大户人家会挂上灯彩,预祝状元及第,百姓称其为状元灯。据当地宗谱记载,明朝万历年间,仙居皤滩古镇已有盛大的闹花灯活动。

仙居花灯制作过程繁多、工序复杂。融绘画、刺绣、建筑艺术于一体,品类多达80余种。每一盏花灯,都是匠人一针一针亲手刺下,世间独一无二,因其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素有“中华第一灯”之美誉。

元宵佳节,仙居千年非遗花灯会的灯光已亮起。打铁花、火壶、火焰刀……正月初一至十六,在花灯掩映下,多种非遗民俗花样演出轮番登场,浓浓的节日氛围,成为蛇年新春仙居迎客会友的最佳礼赠。

“(2024年)12月初,我们制作的无骨花灯漂洋过海,成为LVMH集团赠送给客户的礼物;蛇年春节,我们制作外语版无骨花灯发往海外……”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县级传承人朱福伟说,极具中国特色的花灯已经成了海外客户眼中的“奢侈品”。

激光切割等技术的出现,降低了花灯的制作门槛,一边是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一边是不断的创新。这抹穿透时空的灯火,正慢慢燎原,照亮“寻常百姓家”。

本报记者 毛丽君 吕倩雯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