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欢
今年春节返乡,有一件事感触颇深。不知从何时起,我们与长辈之间的关系仿佛发生了倒置。读书时代,还与父母斗智斗勇,熬夜刷剧、偷玩游戏,最常听到的批评是“别一天到晚捧着手机”。如今,局面悄然扭转,长辈们成了“网瘾老年”,沉迷于刷抖音、看直播、追短剧,甚至比年轻人还“上头”。
我有一位年近八十的姑父,因脑梗手术后行动不便,曾经闲不住的他如今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为了让他打发时间,堂哥特意在手机里下载了抖音。姑父一学就会,从此便沉迷刷视频。原本就高度近视的他,如今眼睛几乎贴到屏幕上。
一方面,智能手机的普及让老年人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填补了年轻人因忙碌而无法给予的陪伴空白;另一方面,老年人沉迷网络的现象也引发了诸多问题,如“直播养生局套路老年人”“为主播打赏无法追回”“剧情直播间围猎老年人”等屡见不鲜。
根据2024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50岁以上的中老年网民数量已超过3.66亿,其中60岁以上的网民超过1.57亿。近千万老年人每天上网时间超过7小时,更有超过10万名老年人日均上网时间突破10小时。这一数据令人深思:老年人“触网”已成趋势,如何让他们健康、理性地使用网络?
随着AI技术的普及,“低头银发族”也不甘落后,玩起了“赛博”。最近,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股“教父母学用DeepSeek”的新浪潮。AI技术的快速进化降低了使用门槛,让中老年用户也能轻松上手,同时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陪伴需求。
然而,老年人沉迷网络的连带效应不容忽视。由于信息辨别能力较弱,他们极易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例如,近期有账号利用AI合成张文宏卖蛋白棒的虚假视频,口型、声音逼真,许多老年人信以为真,不仅下单购买,还将视频转发到多个微信群。“假靳东”事件曾引发广泛关注:一位老人在短视频平台上结识了冒充靳东的骗子,甚至准备贷款200万元支持“偶像”拍戏。这些案例暴露了老年人在网络世界中面临的巨大风险。
有观点认为,老年人容易深陷网络骗局,是因为情感空虚,被嘘寒问暖的话术乘虚而入。然而,年轻人往往忽略了自身在缓解长辈情感空虚中的重要作用。与其用强硬的口吻告诫老人“外面的话一个字都别信”,不如以平等的姿态关注他们被骗背后的深层次需求。多关心家中的老人在看什么、做什么,及时给予建议和引导,远比将他们驱逐出“看似危险的互联网”更为有效。
当前,“数字化”与“老龄化”已成为两大社会趋势。随着两者的深度融合,如何在多元参与的基础上,让银发网民安心触网、乐享“云上生活”,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这需要家庭、社区、企业以及政府等多方携手,久久为功,为老年人构建一个安全、健康、友好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