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3日 星期四
圆滚滚的元宵节(插画) 张謇的家风 南方乡土记忆 春日交响曲 万家灯火春风陌 馄饨中的念想
第14版:夜光杯 2025-02-12

万家灯火春风陌

马明博

看着一张张“福”字倒贴过来,就想着回家过年啦。千万里之外动身,无论风霜雪雨、披星戴月,回家的心情迫切得像那张薄薄的车票。

作家木心说,从前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确,古人的生活是慢节奏的,悠闲而舒适。传统的春节,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到除夕迎春,再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元宵节,古称“元夕”,又名“上元节”,是天官赐福的好日子。福是什么?一家人灯下团圆,热气腾腾的一碗元宵,成为标配。“元宵煮浮圆子”这一风俗,由来已久,宋代诗人周必大说:“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

要俘虏一个人的心,首先要笼络他的胃,因为胃离心最近。一年四季、24节气,人间滋味,多为美食。春节的饺子或者春饼、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腊八的粥、过小年的年糕……依序出现,味美心怡;日常生活里,“回家的饺子”喜庆团圆,“出门的面”祝福顺利。

元宵节是“新年第一佳时节”(宋·范成大)。这天晚上,家家门前高悬花灯,“拨雪寻春,烧灯续昼。暗香院落梅开后”(宋·毛滂)。走在街上,“一片笙箫,琉璃光射。而今灯漫挂”(宋·蒋捷)。

正月十五的月亮,是农历新年里第一轮圆月。一片灯影中,莫忘了抬头望月,“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宋·苏轼)。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唐·崔液)花灯密集,明月在天,人们蜂拥而出。出行的车辆,让宽敞的道路变得拥挤,“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唐·李商隐)。

元夕的最浪漫,是转眼的邂逅,“笑语盈盈暗香去”。人去了哪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

有偶然相遇,也有心有所期,“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欧阳修),在明月和柳梢的见证下,执手慢行,“万家灯火春风陌,十里绮罗明月天”(宋·邵伯温)。

烟火人间,离不开火树银花。“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宋·辛弃疾)。一时间,大地上“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隋·杨广)。烟火升腾时,“六街灯火闹儿童”(金·元好问),最欢喜的是孩子们。

也有人见“千门灯火照街明”,一时恍惚,“自疑不是乘槎客,却傍银河星斗行”(宋·胡仲弓),以为自己撑起星槎,像神仙一样,游荡到了银河边。

古人有“元夕射谜”的风俗。花灯之下,诗笺藏谜,名为“文虎”;猜中谜底,有射虎之雄。平日埋头读书的长衫客,此夜放松身心,混迹于欢声笑语中,赏灯猜谜,“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金·元好问)。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唐·白居易),同样,璀璨的烟花易逝。如此美好的夜晚,若不开怀大笑,岂不虚度?“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明·唐寅)。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宋·李清照)。人世间,有团圆,就有离合。人间多少无奈:异乡安顿不了乡愁,故乡安放不下肉身。长假后,返岗的远行人,辗转东西,谋生四方,在元宵之夜,与家人“两处沉吟各自知”(宋·姜夔)。

民谚有“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之说。如果元宵逢雪,“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明·王守仁),或“微茫灯火共荒村,黄叶漫山雪拥门”(金·元好问),也是好事,毕竟“瑞雪兆丰年”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