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瑢
“春要早打,秋要晚立”。立春早,意味着春天提早降临。一年之中的首个节气,在晋北地区叫“打春”。年年要举行蔚为壮观的“打牛迎春仪式”。
“打春”的前日叫“迎春”。这一天,各村镇的地方官需赶在日出之前,早早起身沐浴,更换素服,不舟不车,独自步行至“龙王庙”——专门供奉龙王爷的庙宇,乡人祈雨亦在此地。
日出总是猝不及防。未及细看,那抹红色已然落下山去。远远地在山路的尽头,雨后烟树迷离,淡淡的晨雾中隐约有一丝月影镶了金边。
一眨眼,满山满地灼灼的红橙色,一路的枯草泥泞,在旭日的浸染中摧枯拉朽地烧下山去。八仙桌的正前方,立着特制的泥塑硕大土牛。一旁的泥制农人,正挥鞭勤耕。
那一刻真静呵,静得只听见自己的呼吸。众人的心都被吊在半空,八字回环的默音响彻头顶。屏息凝神侧耳倾听,直听得心里一惊一惊的,像是在听一个酝酿已久的“春之音”。
卯时到。村长亲手摆奉供品给芒神与土牛——五谷杂粮,肉食瓜果。主事人执鞭(用的是柳枝,裹以红色布条),用力鞭打土牛。三下三下再三下,九九归一。接着将柳条鞭交由芒神的扮演者,接连举鞭,继续抽打那土牛。
特意挑选出的强壮乡民,同时列队击鼓。烟花炸裂、锣鼓齐鸣的瞬间,参与者不禁神思恍惚,下一时刻骤然又回过神来,眼眶里汪着泪,却浑然不觉。
悄然肃立中忽听得主事人一声春令,“迎春喽——”围观之人渐聚渐多,众乡人齐声呐喊,“打打打!打春喽——”驱寒与春耕,就此正式开启。
土牛要不停击打,打得越碎越好。打到最后,土牛变成一堆碎土坷垃,众人一哄而上哄抢。今年一定人财兴旺!
腊尽春来,万物苏醒。假使接连几场雨,春雨贵如油,天气却丝毫不见暖迹。
立春日标志着冬季结束,但气温并不会马上回升。有也极短暂,忽冷忽热,多有反复。想起奶奶常说,“冷到寒食热到秋”——寒食清明节后,天气才会真正转暖,且逐渐稳定。
春日的午后去会友。静安寺地铁口出来,迎面耀目的橙金色。暖阳由身后的橱窗横射到室外,晶莹满地。我不禁有点发怔。沉寂中惊讶地望着脚下太阳湛明交织绚烂的色泽,过往之人忍不住想要追逐它的不着痕迹。
朦胧而多有春意的云朵,暖风如轻纱一般浮动,橱窗里的花已经盛开,草也浓绿,商家迫不及待开始布景。平铺的恬静是一种精神上的豪兴,无声却使人闲逸,连带着南京西路沿途的窗明几净,仿佛也在默守着某种神秘而兴奋的期待,空气中荡漾着春意的诗的气息。
十字路口等红灯。法桐掩映的石库门老宅的阁楼上,老虎窗的窗玻璃后面映出一个身影——窗棂的绿玻璃窗里晃动着灯光,从早到晚亮着,绿幽幽的一格一格,盯看久了好像是薄荷酒杯里的冰块。
春梦了无痕,却被春的暖力紧紧围裹,慢慢吞噬、沉浸。马路斜对过的小店,家家户户窗门大敞,一个男音在春风里悠悠唱着,“一夜东风来,夜的暗影窥伺人间,日头下悠悠的白云啊,这春日里的交响曲……”
阖目深呼吸。我能感到脚下有花影浮动。暗香吹拂。人也仿佛跟随这午后光霭花气而变幻,于是就在柔谐婉转若有似无的音乐中,悠然轻轻摇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