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翼民
过年前,微信群里都在聊过年菜肴,我偶或透露自己准备制作传统的糟鸡糟肉,一位资深的美食家微友表示了兴趣。我二话没说,趁一次碰头的机会带了一小盒糟焖肉给他。我的秘制方法是将糟和焖同时运用,香糯入骨,确实好吃又有特色,这位资深美食家品尝过后赞美不绝。而后,他专程开车给我送来了一条新鲜的野生翘嘴。我一下感受到了从前邻里之间有来有往的情义,寻思人与人不管相交的形式如何,情感的纽带不会松弛乃至断裂。
孩提时,每年夏天,枇杷和杨梅次第上市,嫁往西山的姑妈总是适时送来这迷人的夏果。那时巷子里黄包车铃声叮当,姑妈娇小的身体几乎被果篓掩没。这时祖母最是风光,除了自家水果畅吃,她还会颠着小步挨门挨户向邻居送去,一边笑道:“这是我家西山五官(我姑妈)自家果园里采摘的,新鲜着,大家尝尝。”邻居们品尝后也是赞语一片:“真好,是五官从西山送来的水果,真是甜哪。”冬天,姑妈用自己采得的野山蕈熬了蕈油送来,这也是稀奇货,祖母会挑了蕈油面请邻居们品尝,必定又获得了大伙儿的称赞,自然他们也纷纷回馈了各种食品。
大哥在中学读书时品学兼优,年年获奖百斤大米,我常跟随着母亲雇黄包车去中学领回奖品。车子拉米,我和母亲随车而行,一路领受艳羡的目光。回家后母亲煮一大锅饭,用海碗盛着,挨家挨户给邻居们送去,送去的还有话语:“我家二囡(我大哥)学堂奖得的米呢,大家沾点喜气。”那时连寻常的米饭也可端给邻居,自然融洽,当然碗里盛的也不仅是米饭。于是邻居回馈一片赞语:“好哇,你家二囡真有出息呢。”不用说,很快邻居们也回赠了相应的食物。
那时节,最多的食物来往是馄饨。我们家偶或包馄饨,母亲必给几家邻居端去尝尝,而这差事大抵由我执行。自己饿着肚子去给邻居家端馄饨,一路嘀咕抱怨,因为端去了邻居家,自家吃馄饨的量就受到限制,但母亲说端来端去就端出了人情,人情是最宝贵的。我明白我端去了人情,日后邻居家也会端来人情,于是就盼望着邻居家也包馄饨。当听到邻居家有砧板剁肉声就满心喜欢,可惜,那年月剁肉声委实稀少,物资供应实在匮乏啊。
有意思的是,物资供应愈是匮乏,邻里间的人情却愈是丰厚,谁家有好吃的必想到左邻右舍。抚看今天,虽然邻里交往已经寡淡,但别种形式的人情依然存在,中国式的有来有往实在应该倡导和发扬,因为它使我们的日子甜蜜又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