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即将到来,在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有生物反馈按摩椅、VR眼镜等新装备的“暖心小屋”亮相,将为师生提供更好的心理按摩。这是该校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合作的产物。校党委副书记何君介绍,传说中的“600号”将在新学期继续为校园提升“读心术”,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
消除“神秘感”
去年底,该校聘请上海市精卫中心副院长王振担任“心理副校长”。“如果一个孩子有童年创伤或不好的经历,青少年期是特别好的修复时期;另一方面,这也是引发各种心理问题的危险期。”王振介绍,如今医疗机构的使命已从原先的“以疾病(诊治)为中心”拓展为“以健康(促进)为中心”。心理健康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走进校园,既是为校园心理健康护航,也是让医生团队和更大样本的青少年群体及其家长有更真实的接触。在他看来,与其等孩子病了再去医院,远不如在尚处健康状态时为其增加防御力,未病先防。
目前,西南位育中学拥有从预初到高三共七个年级。“我们希望每个老师都是心理老师,将心理成长理念融入教育过程之中,掌握早期识别的方式和方法。也希望师生,尤其是孩子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祛魅’,勇于自助和互助,包括寻求专业帮助。”多次走入校园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乔颖感叹。
在这所中学,每个班级都有一名“心理小助手”,协助老师倾听同学们的心事。这两年,“600号”很“出圈”,但对绝大部分师生来说,还是颇有神秘感。作为高一(5)班的“心理小助手”,女生陆芷洲第一次来到位于宛平南路600号的精卫中心,参观“600号画廊”,也读出了暖意。“我们了解到病人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也看到了其他参观者对病人的鼓励,感到人性的温暖与光辉,更懂得了理解和尊重。”
问卷“找风险”
从上学期起,“600号”医护团队举办了线上线下十余场主题讲座。老师们最大的感受是:更懂学生了,和家长沟通更顺了。“比如,原先我们看到学生趴在桌上睡觉,只是觉得孩子可能累了,晚上没睡好,现在会多想一步,他是不是最近情绪低落,甚至会有抑郁的可能。睡不好、睡不着会给心理健康埋下隐患。”预初年级组长李婴当了20年的班主任,对精卫中心介绍的“PHQ-9患者健康问卷”印象深刻。“如果一个孩子一到考试就喊头痛、肚子痛,或者干脆请病假,可能他真的没有说谎,而是需要心理支援。通过问卷的9个问题,有望尽早发现学生潜在的心理健康风险,及时介入。”
另一方面,李婴觉得,从教多年来,自己接触的学生不少,但专业医生给出的方法,让她从理论层面,更有条理、更成系统地整理出一些经验和方法,让工作变得更有效。根据乔颖医生在讲座中提到的“积极心理学”概念,她将缓解考前紧张情绪分解为“建立信任关系,倾听与共情”“引导发现优势、增强自我效能感”“教授深呼吸、10分钟正念冥想等情绪调节方法”“设定合理目标、分解任务”等“四步走”方法。“有时候,我们看到学生在发呆会很难受,觉得他在浪费时间;家长有时候也会纠结,到了初三高三,是否要让孩子放弃运动时间,多刷一会题。现在知道,其实不用纠结,医学研究表明,适度‘放空’才能帮助孩子完成自我调节。”李婴说。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