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25年2月13日19时09分,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下称《哪吒2》)在上映的第16天全球票房(含预售及海外)迈过百亿元门槛,成为亚洲首部票房超100亿元人民币的影片。
今天上午,《哪吒2》以14.05亿美元超越“复联2”,位居全球影史票房榜第16位,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第3位,并继续向着全球影史票房前10、全球动画电影票房冠军宝座冲刺。数据狂飙突进的此刻,或许我们该思考的是,《哪吒2》到底做对了什么?
传统文化 现代解读
首先,《哪吒2》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是相当成功的。电影对传统神话故事进行了大胆改编,在保留原著“剔骨还父,割肉还母”精神内核的基础上,赋予了哪吒更为饱满的人物形象和更具时代特色的精神内涵。
影片中的哪吒不再是传统故事中那个充满悲情色彩的叛逆者,而是一个在成长中寻找自我、实现价值的少年形象。这种改编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又展现了创作者的创新勇气。当咧着牙齿、插着裤兜、黑着眼圈的哪吒成为当代青年追寻自我价值、与命运抗争的具象化身时,电影便成功找到了与观众间的桥梁。
导演饺子在采访中谈到:“哪吒永远是我们心目中的力量的代表,他永远不会妥协。哪吒故事之所以能千年流传,正是因为大家就喜欢他这种精神,他是我们心目当中一种精神引导。” 3岁的“百亿影帝”哪吒,凭着这种“永不妥协”的精神,让两亿人次观众在这个春节,与之共情。
技术创新 进步显著
银幕上,三岁小童高喊“若前方无路,我就踏出一条路”;银幕外,是138家中国动画公司,4000多名动画人,合力蹚出了一条属于中国动画的前路。可以说,支撑《哪吒2》再次创造奇迹的,是好故事和好人物,更是中国动漫企业在技术制作领域五年来的全力奔跑。
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在2019年夏天横空出世,凭借天劫场景、混元珠特效等成为国产动画标杆。但续集,一定是会面临更多挑战,和更严苛的观众的。比如,在细节(如角色毛发、布料物理)、规模(如大规模战斗场面)和动态效果(流体、爆炸、粒子特效)等方面是否能做到全面升级,这对渲染算力、算法优化提出了要求;比如,一部高水准动画通常需数十家特效公司协同,统一风格与质量是关键,例如,天宫场景由A团队负责,海底龙宫由B团队制作,需严格把控光影、色彩的一致性;比如,观众对“光污染”式特效已产生审美疲劳,如何设计兼具新意与文化内涵的场景(如地府、天庭的颠覆性重构)成为难题;比如,“万龙出海”场景中数千条龙同时飞行,每条龙的鳞片动态、飞行轨迹都需差异化处理,对群集动画算法提出极限挑战……可以说,《哪吒2》的特效难度不仅在于技术“硬门槛”,更在于如何在中国动画工业化尚未完全成熟的背景下,用有限的资源实现艺术与技术的双重突破。
所幸,以上所有问题,《哪吒2》都交出了近乎完美的答卷。《哪吒2》在场景渲染、动作设计等方面进步显著,许多特效画面堪称惊艳,彰显出中国动漫已具备与国际顶尖水平一较高下的硬实力。这背后,是持续引进国际前沿技术,如先进的动画渲染算法、动作捕捉系统;是无论传统影视巨头、业内知名的专业动漫公司,还是许多名不见经传的中小型工作室,都大力投入自主研发,力求摆脱技术依赖。有参与其中的创作者形容:“中国动画人闻声而动,从各地赶来,就像是参加动画界的奥运会。”
商业运作 潜力无限
《哪吒2》的成功,同样也是商业运作上的成功,是一场“优质内容+精准运营+时代情绪”的共振。
首先,精准的市场定位,源于对受众需求的精准把控。如果说前作已积累超50亿票房的粉丝基础,那么续集通过调研数据与观众反馈,将故事内核从“少年逆袭”升级为“家庭成长”与“命运抗争”,覆盖亲子、青年、中年等多年龄段群体。其次,《哪吒2》的营销团队深谙“情绪即流量”的法则。影片未映先火,靠的不仅是预告片,还有精准投放的“社会议题”。例如,借“仙考不公”情节联动教育话题,在抖音发起#假如人生可以重考#挑战,激发大众对升学压力的共鸣;通过哪吒与父亲的矛盾,在微博打造#中国式父子能好好说话吗#热搜,单日阅读量破8亿。片方还鼓励二创,B站UP主对“申公豹黑化”的深度解读视频播放量超千万,反向为电影引流。
可以说,过去两周,在社交网络上,“哪吒”的热度持续飙升,从剧情猜测到角色分析,从文化解读到幕后花絮,多元话题如一张紧密交织的大网,全面覆盖各个年龄层与兴趣群体,让影片始终保持超高人气。再者,跨界合作为影片宣传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影片上映同期,联名产品覆盖食品、服饰、文旅等20余个领域:瑞幸推出“混天绫拿铁”,首发日销量破百万杯;李宁的“哪吒机甲鞋”将传统纹样与赛博风格融合,预售即售罄。
《哪吒2》的商业成功不单是票房数字的突破,更在于能否将IP转化为可持续运营的文化资产。有专家指出,若能在内容上保持“情感真实+视觉革命”,在商业上构建“电影+衍生+体验”的生态闭环,或可复制《哈利·波特》“漫威”的产业化路径,成为国产动画从“单一爆款”跃升为“百年IP”的关键转折点。
本报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