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5日 星期六
密丹公寓(水彩) 崇明的雪 忆兴慈中学 爱由心生 事随心愿 《唐五代诗全编》的一个“彩蛋” 凤凰涅槃
第13版:夜光杯 2025-02-14

《唐五代诗全编》的一个“彩蛋”

戎默

《唐五代诗全编》前言的“附记”中,记载了作者陈尚君先生在定稿后又陆续发现的一些佚诗及异文。其中第一首是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BD06576《维摩诘经注》中记录的诗:“平生无所愿,黄河化为酒。抛身入里许,时时大张口。”写诗的想必是个快乐的酒鬼,想象自己在化为“酒河”的黄河里游泳,时时大口一张,便是一口美酒。此想象奇特又有些呆气,语言豪放又颇为质朴,是一首难得的好诗。

说起在酒中游泳的想象,倒也并非该诗首创。最近热映的电影《封神》演绎了传统的“封神榜”故事,其中商纣王“酒池”的经典桥段,其实是根据《史记·殷本纪》“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记载而来。至于历史上的纣王是否有这样的行为就不得而知了,因为毕竟孔子说过,“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天下之恶皆归焉”;而顾颉刚先生《纣恶七十事的发生次第》中也考证说,纣最大的罪名是“酗酒”,“纣只是一个糊涂人,他贪喝了酒,忘记了政事,所以把他的国亡掉了”,所以,“酒池”的记载或许是人们对他酗酒之事的一个变本加厉的夸张,不能坐实。不过,这也侧面体现了古人很早就觉得酒鬼快乐的极限便是在装满酒的池子里游泳,和上引诗歌的想象有些异曲同工。

说起诗歌中对酒的酣畅想象,自然会让人想起“会须一饮三百杯”的大诗人李白。在李白的诗里,倒是有一首和上面的诗歌用了差不多的比喻。他的《襄阳歌》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他看到碧绿的汉水,便想到了美酒,又想到这一江春水如果都变成了酒,江边的酒糟应该会堆成高台,倒没有进一步想到自己可以畅饮一番。

这首诗被后世诗人广泛模仿,有名的如陆游的《眉州披风榭拜东坡先生遗像》“安得春江变酒从公倾”,黄景仁的《二十三夜偕稚存广心杏庄饮大醉作歌》“安得长江变春酒,使我生死相依之”,则更进一步讲到变酒之后要去喝。但如陆游的喝酒还是要“倾”——倒出来,可能他们觉得跳下去有溺水的风险。而且,“狂歌痛饮”是文士放达不羁的表现,像纣王那样泡在酒里,“沉溺于酒”在受过传统文化熏陶的文人雅士那里,可不是一件好事。从李白“此江若变作春酒”那演化而来的诸多文人化的想象还是太含蓄、太“文明”了,失去了“抛身入里许”的勇气,也使得诗歌的比喻不那么大胆有趣,终是下了一乘。

记得陈尚君先生曾说过重新理董唐诗“没有提高唐代诗歌的总体水平”,可能他觉得最好的诗也许早已为世人熟知,从这首诗来看,倒也并不尽然。据“附记”所说,该诗又被刻入《全编》限量版的藏书票里,倒有些像一场紧张而精彩的电影结束后的“彩蛋”,能让还沉溺于剧情中的观众会心一笑。

也许是受河水与江水变酒的想象影响,明清以及后世也有一些“水变酒”的民间故事产生,比如冯梦龙的《古今谭概·贪秽部》中就有《神仙酒》的故事:浙东桐庐县旧有酒井,相传有道人诣一酒肆中取饮,饮毕辄去,酿家亦不索值。久之,道人谓主媪曰:“数费媪酒,无以报。有少药投井中,可不酿而得美酒。”乃从渔鼓中泻出药二丸,色黄而坚,如龙眼大,投井中而去。明日井泉腾沸,挹之皆甘醴,香味逾于造者。俗呼为“神仙酒”。其家用此致富。凡三十年,而道人复来,阖门敬礼。道人从容问曰:“君家自有此井以来,所入子钱几何?”主媪曰:“酒则美矣,奈乏糟粕饲猪,亦一欠事!”道人叹息,以手探井中,药即跃出,置渔鼓中,井复如旧。

故事主要表现那妇人贪得无厌,令人发一噱。仙人投药使井水化酒的情节也颇有趣,但却始终欠缺了把大江大河变为酒、在其中徜徉游泳的豪迈之气。也许是民间故事的创造也要照顾到“神力”不至于太夸张的缘故,而且神仙行事也应以造福人类为主,如把黄河都变成了酒,对于不嗜酒、不善饮酒的大多数人,恐怕就是一场灾难了。但对好酒之人来说,在变成酒的黄河里游泳,一个浪头打来,便是一大口美酒,应是快乐无边的。我不善酒,尚能想象,想必好饮君子更能体会吧。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