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5日 星期六
非机动车“挤占”地铁站出口 小吃摊占道经营油烟四散 无机房电梯低频噪音扰民
第7版:帮侬忙 2025-02-14

无机房电梯低频噪音扰民

是设计缺陷还是安装维护不到位?

虽张贴隔音棉,但电梯升降引发墙壁共振

无机房电梯直接固定在客厅墙壁另一侧

市民周女士向本报“新民帮侬忙”反映,自2022年9月搬进浦东新区渡桥路288弄保利首创颂的新家后,一墙之隔的电梯运行时总是嗡嗡作响,有时还伴随着“嘎嘣嘎嘣”的异响,扰得家人耳根不得清静。尤其夜深人静时,家中两位神经衰弱的老人更是整夜无法入睡,最终不得不搬出新房暂住别处。两年多来,周女士多次向保利物业及开发商反映,但电梯保养后稍有改善,不久低频噪声又“卷土重来”,问题始终未能根治。

电梯与客厅共墙

噪声侵扰

2022年9月,周女士和父母搬进了保利首创颂19号楼顶楼装修一新的新居。“我和父母都很在意居住环境的安静,当初特意选了顶楼,没想到电梯的异响和低频噪声会让人心神不宁。”周女士入住后第一时间向物业管家反映,坐在家里能清晰地听到电梯运行的嗡嗡声,并能感受到电梯运行时带来的振动。尽管电梯公司多次维护保养,噪声问题稍有缓解,但好景不长,异响又“涛声依旧”。

周女士了解到,开发商采购的是日立品牌的“无机房电梯”,其结构与传统的垂直电梯有很大不同。为了节约空间,无机房电梯将控制柜、主机、限速器等设备安装在井道内,取消了专用机房。这种设计虽然提高了建筑面积使用率并降低了建筑成本,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电梯设备直接安装在周女士客厅墙壁的另一侧,与客厅共用一堵墙。

“即使没人使用电梯,它也会自动上下运行,这更增加了低频噪声发生的频率。尤其夜深人静之时,家中老人刚眯上眼就被电梯声吵醒,根本无法安睡。”周女士所在的楼栋属于低密度住宅,底楼是叠墅,4楼以上是平层。即使无人使用电梯,轿厢有时也会因“复位”自动启动运行,噪声问题愈发严重。

反复保养反复响

老人搬离

两年多来,周女士不断向物业反映问题,但物业表示电梯维护尚未移交,需由开发商出资解决。每次反映后,日立电梯的维护单位会上门检修,噪声问题短期内有所改善,但几个月后又周而复始。周女士不禁疑惑:到底是电梯的什么部件噪声引发了住宅内的低频共振?

一次检修时,周女士通过打开的电梯门查看了井道内部。她发现,电梯设备的钢结构装置直接固定在她客厅墙壁的另一侧,牵引绳等设备与墙壁的连接处并未安装专业的减震降噪装置。“电梯运行时,固定在墙壁上的牵引绳拉动轿厢,难免引发墙壁震动;而轿厢停靠时,又会发出‘咣当咣当’‘嘎嘣嘎嘣’的异响。这些声音在狭窄的电梯井内传导,透过墙壁引起客厅墙壁和楼板共振。”周女士的推断得到了电梯维保师傅的呼应,对方表示,要彻底解决问题,要么住宅设计建设之初就加厚共用墙壁以消减共振,要么由电梯公司后期采取专业的减振降噪措施,但开发商采购电梯时并无相关附加要求。

尽管日立电梯维保公司曾受开发商和物业委托,请第三方机构出具了减振降噪方案,但方案的实施却一直“石沉大海”。周女士对此束手无策,只能在每日的低频噪声中煎熬,而两位老人则被迫搬回外地旧居,以求清静。

国标要隔声减振

根治较难

记者向保利地产“400客服热线”反映后得知,2023年4月,保利地产才了解到周女士的诉求,并采取了多项措施:在电梯井内布置隔音棉、封堵井道四周孔洞以减少共鸣;调小电梯牵引机抱闸间隙,以提高运行稳定性;取消自动返基站功能,以降低不必要的运行频率。经测试,电梯运行噪声为46分贝,低于日间55分贝的最大限值。客服承认,尽管采取了多种措施,噪声问题有所改善,但由于电梯与住宅共墙,共振问题难以根治。

记者查询发现,根据《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2010)相关要求,“4.3.4电梯井道及电梯机房、水泵机房、冷冻机房严禁紧邻卧室布置,也不宜紧邻起居室(厅)布置。受条件限制需要紧邻起居室(厅)布置时,应采取有效的隔声和减振措施。”此外,“4.1.1卧室、起居室(厅)内的噪声级,明确起居室(厅)≤45分贝”“4.1.2高要求住宅的起居室(厅)≤40分贝”。

记者向保利地产客服提出,按国标规定,电梯不宜紧邻起居室(厅)布置,由此产生的共振噪声问题也应采取有效隔声减振措施解决。对方回应,保利地产将调整电梯第三方公司,继续寻找更有效的解决方案。对此,“新民帮侬忙”也将持续关注。

本报记者 王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