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5日 星期六
遐迩集 非虚构(中国画) 不曾忘却的纪念 种了一个小森林 劳动课 天涯咫尺
第15版:夜光杯 2025-04-02

不曾忘却的纪念

马骋

60年前,“后五四时代”新女性、女画家陆小曼仙逝,但关于她骨灰的神秘失踪,几十年来亲属们都缄口不提。这份“忘却”留下的历史“空白”,不断成为近年来有些自媒体八卦戏说的填空题,诸如“陆小曼在华东医院临终前穿着破棉袄凄凉离世”,“身后骨灰无人认领,被抛弃”……在纪念陆小曼仙逝60周年之际,笔者作为陆小曼亲属写下本人所知的一些情况。

1965年4月3日,陆小曼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享年62周岁。按照惯例,由其生前工作的单位上海市政府参事室出面料理后事,并主持追悼会。陆小曼的学生为她写下了一副挽联:“推心唯赤诚,人世常留遗惠在;出笔多高致,一生半累烟云中”,较好地概括了这位“后五四时代”新女性争取女性权益与自由的一生。

陆小曼入殓时穿的是她的好友、女作家赵清阁购买的崭新的棉寿衣,这是因为陆小曼生前曾为赵清阁亲手编织了一件毛衣相送,体现出闺蜜之间深厚的情感寄托。

陆小曼侄孙、笔者的表兄邱权先生曾对笔者如此描述那天的现场:“姑婆追悼会后,她的遗体被送到静安火葬场。我随着我的大舅、二舅进入到焚化炉旁边的一个小房间。墙上有一扇铁窗,打开窗门,可以看到姑婆正如熟睡般安详地躺在焚化炉的炉栅上面……我止不住泪水潸潸而下”。

追悼会后,陆小曼的骨灰盒由其堂侄女陆宗麟以及与她长期一起生活的表妹吴锦送往上海江湾公墓暂存。因为考虑到陆小曼曾留下遗言,希望身后与丈夫徐志摩合葬,这需要等待合适的时候再执行。

不久,“风暴”开始了。陆小曼的堂侄女陆宗麟受到了冲击,终身残疾,无法行走。1970年,吴锦来到陆宗麟家探望,并说起她梦见陆小曼向她诉说:“很冷”,这在民间习俗中被称为“托梦”。吴锦的儿子庄篪曾经听陆小曼生前讲过,徐志摩坠机的那天中午,悬挂在客堂的一只镶有徐志摩照片的镜框突然掉下来,相架跌坏,玻璃碎片散落在徐志摩的相片上(参见柴草编《陆小曼诗文》第254页)。

虽然上述叙说几近“迷信或灵异”,不足为训,但在时代“风暴”相对平静后,陆宗麟也确实想去关心一下陆小曼的骨灰盒,于是让儿子邱权与吴锦赶去江湾公墓,结果两人吃惊地发现,那里已经改建成一个冷库,没有人通知过亲属,陆小曼的骨灰盒也不知去向,至今成谜。

陆小曼的学生张方晦1986年撰写的《诗人徐志摩》一书中写道:那年“风暴”开始,乡民听信误传,说徐志摩坠机身亡后,头颅残缺,他父亲另铸一金头安在遗体上葬入棺中。乡民想挖金头,竟用火药炸开石棺,坟墓夷为平地,徐志摩尸骨不知去向……

1986年—1988年,陆宗麟之子邱权根据长辈的吩咐,着手为陆小曼在苏州东山华侨公墓建成一座纪念墓,并于2021年又负责执行了规模较大的修缮改建。而关于陆小曼骨灰不知所终的往事与那份撞击心底的刺痛,随着陆小曼纪念墓的建成,也被亲属一起封存在“忘却”之中,以摆脱悲痛与遗憾的重压。今天,在纪念陆小曼逝世60周年之际,重新启封这段封存在“忘却”背后的往事,也是纪念这份“忘却”。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