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青年代表团成员在交流会上发言 本报记者 孔明哲 摄
在推动城市焕新、青年创业等领域,上海与新加坡的年轻人还能发挥怎样的作用?这些天,新加坡青年代表团一行人深入上海的大街小巷,领略人民城市的“新样貌”和传统文化的“新生机”,感受科技创新的“新驱动”和自贸开放的“新高度”,在与沪上青年的坦诚交流中寻找中新合作“新动力”。
由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新民晚报社与新加坡中国协会共同举办的“新活力,‘新’发现——沪新青年交流会”2日在上海报业集团大楼举行,年轻人们分享这些天的所见所闻所感,一起憧憬未来。
在交流中欣赏彼此
谈及对上海的感受,新加坡青年代表团中不少人都用了“倍感亲切”这个词。新加坡中国协会青年分会外联组长芮定鸿说,申城与狮城在科技领域都秉持着创新精神,在城市规划方面都努力朝着鸟语花香的花园城市努力,“虽然是首次来到上海,但这座城市不禁让我倍感亲切”。新加坡管理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系统学院大四学生韩景光也用不太熟练的中文表示,上海方便快捷的数字化体验让他“倍感亲切”。
另一方面,几天的参观访问也让他们感受到上海与新加坡的一些不同。芮定鸿发现,在科技创新领域,两座城市选择了不同的赛道。而让新加坡全国翻译委员会译员刘蕴萱感慨的,是上海的探索精神与冲劲。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正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毕业后在沪创业的最终序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杨浦区“创业之星”大赛创业新锐奖获得者殷晓晗所说,青年创业者的故事是城市最鲜活、最生动的注脚,青年交流是推动城市焕新和城市合作的关键力量。
续写中新友好新篇
青年是城市发展的活力引擎,更是深化合作的关键纽带;青年交流是城市合作的“催化剂”,更是民心相通的“连心桥”。作为文化同源、经济互补的伙伴,中国与新加坡青年的交往不仅承载着文明对话的使命,更在数字经济时代为区域合作注入创新活力。
参与交流的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研一学生陈天爱表示,结束一段旅程最好的方式就是对下一段旅程的憧憬和期待。新加坡青年代表团团长翟梓涵则表示,上海之行以及在此期间结下的友谊,将伴随着每一名新加坡青年代表团成员的一生。
5天丰富多彩的行程,代表团的“新”青年们有了诸多“新”发现。大家期待带着对上海的深刻理解,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未来为中新两国友谊与合作添砖加瓦。本报记者 齐旭 实习生 晁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