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市民艺术夜校春季班中,许多课程都围绕非遗的传承展开,这是今年春季班的一大亮点。
黄浦区,推出源自黄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机械相机修理技艺”的《相机维修与摄影技艺》课程,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徐氏儿科”研究基地成员带来的《海派中医为孩子护航》课程;浦东新区,有国家级非遗项目“琵琶艺术·浦东派”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睿琳带来的《浦东派琵琶课程》,还有上海绒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唐明敏授课的《上海绒绣培训班》;崇明区,邀请了区级传承人黄云娥和宋荣耀教授《非遗香囊制作》和《线带编织》课程;奉贤区,新增的言子书院“那里”教学点和景迈森林教学点,分别推出两门课《带你走进景迈山美食》和《食在云南马帮菜》,工作人员现场制作地道烤茶,还传授拓印技术制作云南版画。
当非遗技艺化作市民夜校的一堂堂体验课,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便在日常烟火气中悄然展开。这些课程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在唤醒深藏于城市肌理的文化基因。市民以兴趣为引,以双手为媒,在拓印、绒绣的方寸之间触摸文明的温度。非遗传承何止一课?它正以轻盈姿态融入都市生活,让文化记忆在参与中流转重生。 吴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