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4日 星期一
文化交流 流淌的是爱 不露面的他们为何受赞誉 不仅仅是音乐盛宴 更是艺术互鉴案例
第12版:文体新闻 2025-04-08

不露面的他们为何受赞誉

——上音版歌剧《茶花女》唱响幕后

上音歌剧院里的舞台上,歌剧《茶花女》演出大幕尚未拉开,乐池里的指挥棒已然举起。昨晚,中外艺术家加盟,上音师生共同参与的《茶花女》再度唱响上音歌剧院。

“与这些非常年轻的演奏者合作两到三天,他们就能达到我的要求,细节也堪称完美。要知道,他们中的许多人是第一次演奏威尔第的作品,完全不可想象这是全部由学生组成的乐团演奏出来的声音,这些青年才俊对歌剧音乐细腻的变化极其敏感。”萨翁林纳歌剧节艺术总监维勒·马特维耶夫对担纲此次演出伴奏的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表达了由衷的赞誉(见右图 记者 王凯 摄)。

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是由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本科生、研究生组成的音乐表演团体。此次上音演绎的威尔第传世之作《茶花女》,学生在舞台上的灯光闪耀中表现不俗,在乐池中不露面的乐队也广受赞誉。

严师调教

歌剧是西方古典音乐中的最高表现形式,集声乐演唱、器乐演奏、剧本、舞美等方面大成。据上音管弦系主任刘照陆介绍:“歌剧指挥要‘顾及’舞台,也要顾及乐池里的乐队,考验的是各器乐演奏员的戏剧感知与协作弹性。”演奏员除了要注意乐曲的高低轻缓起伏之外,还要随时关注舞台上演员的各种情况变化及时调整演奏。“瞪大眼睛,张开耳朵,安定自己忐忑的心,在指挥的统一调度下‘整齐’地表现音乐。”显然,这样的锻炼相比独奏,受到更大约束,需要彼此之间高度合作。

“我们的学生在这样的高压下,深度参与作品的排演全过程,对于他们的音乐表达思维方式的形成大有益处。”刘照陆说。

自从《茶花女》开排,上音管弦系的学生前后排练了一个多月。在维勒·马特维耶夫到达、进入综合排练时,他们已经在与上音校友、上海交响乐团驻团指挥张洁敏的合作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马特维耶夫此次执棒上音版《茶花女》,对排练打磨不厌其烦,即便在最后带妆彩排的中场休息,仍抓住间隙从几处细节给乐队“加餐”。对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成员而言,与知名指挥家、歌剧节艺术总监合作,由他手把手调教乐队的弓法、节拍和作品风格,都是宝贵的学习机会。

未来可期

上音版《茶花女》博得成功的掌声,上音交响乐团管弦声部学生功不可没,他们充满能量和想象力、快速领悟力与艺术激情,得到了马特维耶夫的首肯,“学生的演奏技术扎实,对指挥的要求能最快速度地执行,未来提升空间非常大。”

上音交响乐团演奏风格严谨、音乐表现细腻,兼具娴熟的演奏技巧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半个世纪前,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从这里起步,随后蜚声国际。多年来,乐团演奏过众多中外经典作品,涵盖巴洛克、古典、浪漫、印象派及近现代音乐,并出色完成了多部作品的世界首演,被誉为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朝气、极具潜力和发展前途的交响乐团。

“在校学习阶段,为学生提供更好更全面的学习机会是我们竭尽全力所要做的,令人欣慰的是,一批批优秀管弦专业学生正走出校园踏向专业岗位。”刘照陆说。

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