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世荪
上海话中有“落槛”一词。对于“落槛”,《上海方言词典》解释是:“说话办事合乎情理,公正大方,豁达”;《简明吴方言词典》简注为“得体”。据说“落槛”的写法来自木作行的术语“落门落槛”;旧时木匠筑屋,架门框、上门眉,最后还要落门槛,全部做好才算完工。所以,“落门落槛”或“落槛”意味着到位、妥帖、牢靠;如果拿来形容人的秉性,就是得当、公正、人品好。反过来,就会被视作“勿落槛”。
形容同样的意思,有人也将“落槛”写作在上海话中读音一致的“乐开、乐凯、乐恺”。其中,因为“乐凯”曾是国内一家集团公司的名称,其所产的“乐凯”胶卷一度广为人知,且其英语商标为lucky(幸运),有人便据此把“乐凯”当作“落槛”的正写,归其为上海外来语音译词,这在词语意境、流传时间上显然都是有失偏颇的。倒是“乐恺”一词值得推敲。
“乐恺”最早可与《诗经》相关联。《诗·小雅·鱼藻》第二章:“鱼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镐,饮酒乐岂。”汉代郑玄解释说:“岂,亦乐也”;唐代陆德明又注曰:“岂,本亦作恺”;于是,“乐恺”通常便被释为欢乐。
其实,“乐恺”还有更广泛的含义,除了表现欢乐的形态,还可喻指某种高尚的品行。譬如,南北朝沈约曾作《郊居赋》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赋中便有“望商飙而永叹,每乐恺于斯观”的句子;这应该不仅是指浅表的欢娱。另有一则事例:宋代《北山小集》中曾附有程瑀写的作者生平,说作者程俱的“曾祖光禄君乐恺平易,重然诺,喜施与,乡里称为长者”;这与后面写其祖父“治剧邑有德于民”、写其父“丞摄令事阖邑欣赖”一样,都是展现一种高亮家风,而绝非为读者描绘一个欢乐可喜的老头。这一衬托对宣扬以骨鲠直言、刚正不阿名声传世的程俱,起到了寻根溯源的作用。
此外,在湖南涟源市有座“乐恺堂”,其主人、清代翰林谢振定也是因为行事磊落而被人称颂。相传他曾不畏权势,放火烧毁了和珅妾弟违规使用的车轿,被嘉庆皇帝誉为“烧车御史”。再看“乐恺堂”匾牌下的对联:“御史烧车彰正气,翰林课子振家声”;明显不是烘托欢乐快活的氛围,这里的“乐恺”是家族品望、坦荡人设的写照。
上述这些古人的品德也都符合今天上海话所说的“落槛”或“落门落槛”。由此,不妨将“乐恺”看作“落槛”的“更古版”,在记录上海方言上,“落槛、乐恺”似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