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是这个时代的主要健康威胁之一,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今年4月15日—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主题为“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预防远胜于治疗,而肿瘤的早期筛查尤为关键。大量研究表明,肿瘤早筛可提升早期肿瘤发现比例,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死亡率。
何时查
肿瘤早筛需在无症状时进行,因为癌症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可能已到中晚期。早筛可在无症状时发现癌症或癌前病变,提前治疗,提高治愈的可能性。早期发现的癌症或癌前病变,治疗方案相对简单,预后好,还可减少高额医疗费用和社会资源消耗,降低患者和家庭的经济负担。例如,在肠镜下发现腺瘤性息肉,可直接在内镜下切除,实现治愈;许多早期乳腺癌可开展保乳手术,甚至免于化疗。而癌症转移后再发现,生存期短,生活质量差,治疗费用高,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谁要查
不同肿瘤,风险不同,了解自身肿瘤风险并开展相应检查很重要。家族史、不良生活习惯、特殊感染情况(如乙肝HBV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或某些特定疾病史,都会增加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有些家庭中多人患同类恶性肿瘤,或发病年龄年轻,可能提示家族中存在特定基因突变,需进一步开展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并定制筛查计划。
查什么
肿瘤筛查需制定长期“筛查计划”,不是一次就能保一生平安。例如,40岁出头、已婚、无肿瘤家族史、不吸烟、无职业环境暴露,但日常爱吃高脂高蛋白美食的普通女性,需每1—2年进行1次乳腺X线(钼靶)联合B超、宫颈癌筛查,每年一次HPV检测联合细胞学检查;45岁以后,可增加胃肠镜检查;65岁以后,若宫颈细胞学检查阴性,可暂停宫颈癌筛查,但乳腺和消化道肿瘤筛查仍需继续。重度吸烟者每年需进行一次胸部低剂量螺旋CT,其他非高危对象可根据情况适当调整体检方案。
辨结果
“筛查”旨在用简便、便宜的手段聚焦高危人群,进而开展诊断性检查。部分早筛结果并非百分之百准确,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可能,需随访观察后下结论。对待筛查结果,应保持科学和理性态度,假阳性不必过度恐慌,假阴性也不能完全放松警惕。例如,大肠癌筛查粪便隐血阳性,需肠镜进一步确认;胸部CT首次发现磨玻璃结节,可能只是炎症,需观察后再下结论。即便筛查指标未提示阳性,如有不适,也应及时就医。
郑莹(主任医师)周昌明(公共卫生主管医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预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