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爱鼻日”的主题是“呼吸自由,‘鼻’须有爱”。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深受鼻窦炎的困扰,尤其是慢性鼻窦炎患者,常常会出现鼻塞、流脓鼻涕、嗅觉下降等症状,甚至还会有面部胀痛、头痛等不适。通常这些症状会持续超过4周,并且反复出现,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面对这种情况,鼻内镜手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常见手段。然而,仍然有许多患者不理解为什么小小的“鼻窦炎”都需要“开刀”治疗,甚至一提到“开刀”就心生恐惧。
哪些情况患者需要手术?
其实,鼻窦炎手术的主要目的是清除鼻腔和鼻窦内的炎症病变,如严重水肿的黏膜、鼻息肉以及脓性分泌物,同时将鼻窦开放,让鼻窦里的分泌物能及时排出,使黏膜能与空气接触。那么,在哪些情况下鼻窦炎患者需要考虑手术呢?
首先,如果鼻窦炎患者已经出现了鼻息肉,鼻息肉会堵塞鼻窦的窦口,导致鼻窦内的分泌物积聚,伴发感染后变脓涕,因此应该将鼻息肉切除,打开鼻窦的窦口,让脓液流出来。其次,如果鼻窦炎患者的CT提示引流通道存在明显的结构异常,如泡状中鼻甲,将导致鼻窦内分泌物引流不畅,也需要考虑手术。除上述两种情况外,如果鼻窦炎患者经过常规药物治疗12周后仍存在鼻塞、脓涕,或伴头痛、嗅觉减退等症状,就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最后,如果鼻窦炎患者伴发了眼眶和颅内等严重并发症,比如急性鼻窦炎患者出现迅速的眼睛肿胀、视力下降,或者鼻窦炎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这种时候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手术治疗,排出脓液。
怎样配合手术顺利进行?
在决定手术之前,患者需要进行一系列检查。医生通过问诊能快速了解患者的症状和持续时间,从而初步判断是否有慢性鼻窦炎。为了明确鼻腔鼻窦详细的情况,医生还会建议做鼻内镜和鼻窦CT检查,从而充分评估病情以及手术范围。
鼻内镜手术因创伤小、视野清晰的优点,且避免了外切口导致的面部“毁容”,已经成为鼻窦炎手术的主要方式。鼻内镜手术通常需要患者在全身麻醉状态下进行,有利于医生将病变彻底清除和开放引流。
鼻内镜手术的康复期是鼻窦黏膜的修复期。术后1—2周为干燥期及痂皮期,鼻窦黏膜表面有黑色结痂,分泌物增多,可吸收材料会在此时降解、排出。术后2周到3个月为水肿囊泡期,术腔黏膜修复过程中会出现水肿和囊泡,可能伴有分泌物。术后3个月以上进入上皮化期,鼻腔黏膜基本修复完成,上皮化好的黏膜覆盖整个术腔。
从考虑手术到术后康复,虽然需要一些时间,但是并不可怕。通过更好地了解鼻窦炎手术,患者能够从容决策,守护呼吸健康。
赖玉婷 刘琢扶 李厚勇(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