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是全民关注痛风日,这个数字源于高尿酸血症的诊断标准——当空腹血尿酸水平超过420μmol/L,就可能被诊断为高尿酸血症。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诊室里,患者小张右脚肿得穿不进皮鞋。27岁的他不喝酒,也不怎么吃海鲜,却意外患上了痛风,血尿酸值高达580μmol/L。
糖分超标也可诱发尿酸升高
“现在二三十岁的患者越来越多。”仁济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扶琼说,年轻痛风患者的共同特征明显:久坐缺乏运动、高嘌呤饮食、高果糖饮料摄入、作息紊乱……年轻人肥胖率上升,代谢异常也与高尿酸高度相关,都在无形中为痛风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扶琼说,饮酒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关系密切,啤酒是公认最容易诱发痛风发作的酒类。临床上有很多痛风患者,就是“烧烤+啤酒”之后,半夜脚肿得下不了床。白酒虽然嘌呤含量较低,但酒精含量高,对肝脏和肾脏的代谢负担重,同样会导致尿酸升高。
除了“酒”,奶茶果汁摄入过多也会诱发尿酸升高,这可能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像90后患者小张的痛风,就是因为长期大量饮用含糖饮料引起的。“含果糖的碳酸饮料、果汁、甜点,代谢过程会消耗ATP(三磷酸腺苷)并增加嘌呤分解,是诱发痛风的‘隐形杀手’。”扶琼说。
高尿酸血症≠痛风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究竟是不是一回事?扶琼解释道,高尿酸血症是血液中尿酸水平升高的一种状态,是痛风发生的基础。通常当尿酸超过420μmol/L时,将其定义为高尿酸血症。然而要发展为痛风,还需要尿酸长期沉积,形成晶体,并诱发免疫系统的反应。尿酸水平越高,痛风发作的危险越大。
扶琼不久前接诊了一位35岁的年轻男性患者,平时血尿酸在510μmol/L左右,生活作息也不太规律。那天夜里,他突发右脚大拇指剧烈疼痛、红肿,这是典型的痛风表现。但一查血尿酸,竟然只有390μmol/L,已经在正常范围。家属还很疑惑:“尿酸都正常了,为什么还是痛风?”
“痛风病人的血尿酸并不一定都高。在急性发作期,血尿酸反而可能下降或正常。约15%以上的痛风患者血尿酸反而可能下降或正常。”扶琼说,这是因为痛风发作时,体内一部分血液中的尿酸会突然沉积到关节腔或软组织中,形成尿酸盐结晶,引发炎症反应。这样一来,血清中游离的尿酸反而被“转移”了,数值就降下来了。再加上发作时很多人喝水多、出汗多甚至服用了消炎药或降尿酸药物,也可能进一步降低尿酸水平。
通过关节穿刺,医生在这名患者的关节液中发现了大量针状尿酸钠结晶——这正是痛风发作的证据。因此,诊断痛风不能只看血尿酸数值,更要结合病史、症状以及必要时的影像或穿刺检查。
痛风是吃出来的吗
痛风的发作特点十分鲜明,通常是突发性的、极为剧烈的关节炎症反应。早期通常是单个关节发作,但随着病程进展,可能会累及多个关节,甚至出现痛风石、肾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所以对高尿酸血症要早干预、早管理,该吃药时一定不能拖延。
对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治疗方案会根据病情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尿酸超过正常范围(>420μmol/L),但患者没有痛风发作,可以先不吃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但如果尿酸长期大于540μmol/L,或者合并代谢综合征,建议提早干预,必要时使用降尿酸药物。很多人一查出尿酸高,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我吃错了什么”,或者有人说“痛风就是吃出来的病”。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血尿酸的升高大约有20%来自饮食因素,剩下约80%是由人体自身嘌呤代谢产生的尿酸,是否能及时排出,还要看肾功能、体质、遗传背景等因素。
“更普遍的误区是认为低嘌呤食物就可以随便吃,比如白米饭、面包、无糖饮料等,其实这类食物虽然嘌呤低,但高碳水、高热量、高果糖,同样会促进代谢紊乱,间接导致尿酸升高。”扶琼说,因此,饮食要科学、平衡,不要走极端。在药物控制尿酸的基础上,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科学饮食,才是真正有效的长期管理之道。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