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 徐兰青
随着上海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需求日益旺盛。2025年2月28日,上海大学医学院医大医院正式揭牌,“上海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病临床研究所”与“上海大学医学院肿瘤研究所”同日宣告成立。这标志着上海大学医学院在医疗教育、科研及临床服务领域迈出关键一步,也是上海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成果。
未来,上海大学医学院医大医院将整合各方资源,通过优势互补打造高水平医学人才培养基地与医疗服务体系,同时致力于为青浦区、周边地区乃至长三角区域居民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健康保障。
重点发展核心专科 多学科诊疗模式提升服务
据悉,上海大学医学院医大医院将重点发展心血管、肿瘤等核心专科,构建业内领先的诊疗体系,并积极布局精准医学、再生医学等前沿特色专科,以满足民众多元医疗需求。同时,医院大力推行多学科诊疗模式(MDT),提高复杂疾病诊治效率与质量。
同日成立的“上海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病临床研究所”与“上海大学医学院肿瘤研究所”,坚持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并重,将科研与临床实践紧密相连。今后,将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整合多学科资源形成协同创新优势;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疾病流行病学特征,优化诊疗方案。研究所致力于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开发早期诊断工具,推动介入治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治疗技术临床应用突破,加快新药研发和临床试验进程。
其中,“上海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病临床研究所”以国家级研究中心为标杆,全力打造国际一流心血管病研究平台。研究所将吸引国内外顶尖科学家与临床专家,组建高水平研究团队,推动心血管疾病研究与防治,提升区域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研究方向涵盖基础研究、临床诊疗技术、预防与健康管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新药研发与转化医学等领域。
“上海大学医学院肿瘤研究所”则在肿瘤基础研究基础上,重点开展早期诊断与筛查、精准治疗策略、肿瘤预防与康复等研究。研究所秉持多学科协作理念,整合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信息学和工程学等多学科力量,形成跨学科研究优势。研究所还将聚焦精准医学和免疫治疗,推动前沿技术临床应用。
高校医院“牵手”双赢 构建“医教研产”一体化平台
2020年,上海大学医学院正式成立,依托上海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以“新医科”建设为契机,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城市重要使命,致力于培养卓越创新医学人才,服务人民健康。在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成旦红看来,此次与医大医院的合作,是上海大学在医学领域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是践行钱伟长教育思想“拆除四堵墙”的具体举措。双方将通过临床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探索人才培育新范式,建立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科研攻关和服务能级上的“新突破”。
上海大学医学院与医大医院的合作亦可实现双赢。上海大学医学院院长刘斌认为,双方的合作体现了教育与医疗深度融合的巨大潜力,两大研究所的成立,更是深化医学研究、攻克医学难题的重要举措。未来,双方将以研究所为依托,构建“医教研产”一体化平台,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难题,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
上海医大医院始终围绕“为人民大众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中心,从专家队伍、诊疗水平、学科建设到服务能力、就医体验等方面,致力于打造五个“高质量”。建院以来,近30名硕导、博导组成的医大专家团,带领千余名医护人员,用全年无休的坚守,满足市民就诊需求;医院与200余家党支部建立横向联系,与近1000家单位开展合作共建,党员带头举行近3000场次健康科普讲座和公益活动,服务10万余人次。此外,医院还开展了“小中医”“小医生”职业体验营、医师团讲座、送健康进社区、“心动工程”先心病患者公益救助全国行等公益活动,惠及广大民众。
3月1日,医大国际医疗中心、特需医疗中心正式启用;3月2日,医大中医科开启午间门诊和夜间门诊;3月3日,医大神经外科病区正式启用,医院大病重病的救治能力进一步提升,并将大幅提高急诊脑卒中治疗的应急处置水平……医院正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为了适应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新需求和临床医疗的发展规律,医院发挥各相关科室的协同作用,不断推进一体化治疗模式,发展规范医疗和集成医疗,不断推进单科、单组、单区诊疗向综合集成诊疗模式转变,大力发展联合门诊、专病特色门诊和专科诊疗中心。医院全力推进集成医疗体系建设,并凸显出了强强结合、强弱互补、服务病人、共同发展的优势。
为进一步贯彻国家分级诊疗政策,加速构建心衰诊疗网络,建立长期规范化心衰诊疗体系,提高青浦及周边地区心衰综合防控水平,上海医大医院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心血管疾病防控体系的号召,依托三级综合医院医疗资源,全力推进心衰中心建设。通过医大“安心之家”开展定期的健康讲座、座谈会等活动,增强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与管理能力;携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心衰联盟体,给予心衰患者更多的守护和尊重;联合社区居委等开展心衰筛查健康公益系列活动,积极传播健康的生活理念、护心常识,提高民众防治心血管病的能力,将心衰的防控战线前移。
上海大学医学院医大医院院长刘春龙表示,此次与高校合作,医院将依托上海大学医学院的科研与人才优势,加速医疗技术与服务创新升级,推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同时,开发新型诊断工具、治疗技术及药物,通过临床试验惠及患者,提升诊疗水平。作为上海大学医学院的教学基地,医大医院还将为医学生和科研人员提供丰富的临床实践与科研平台,助力医学教育发展,培育高素质医学人才。
优化医疗资源布局 带动长三角医疗协同发展
地处上海市青浦区的上海医大医院位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及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战略交汇地,2021年正式开业,是青浦区重点项目建设工程、上海远大健康城一期项目医院,医疗服务辐射长三角地区。不仅如此,医院还积极部署国际医疗服务,满足多元化的医疗需求,治疗水平获得国际友人称赞。
不久前,一位67岁的日籍游客在沪旅游时突发脑出血,被紧急送至医院,尽管立即进行了手术,但一个月后仍昏迷不醒,被送至上海医大医院进一步治疗。入院时,患者呈昏迷状态,气管切开,肺部严重感染,经检查为高血压3级(极高危),右侧肢体瘫痪伴意识障碍,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
经过近一个月的治疗和精心护理,患者生命体征逐渐平稳,达到临床治疗满意效果。经过专家团队对患者病情多轮综合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符合转运条件,双方决定开展这场跨国生命接力。最终,患者顺利抵达日本,现已开始后续康复治疗。
上海是全国医疗资源高地,以上海大学医学院医大医院为代表的医疗机构已成为提供多层次医疗服务的生力军。未来,医院和两大研究所将在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推动医学科技创新、优化医疗资源布局、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助力上海医疗水平提升与医学科技创新发展。
上海市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师协会会长徐建光表示,上海大学医学院与医大医院的携手,不仅标志着双方在医学教育、临床诊疗、科学研究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更预示着上海市医疗卫生事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上海市科协副主席、上海市医学会会长邬惊雷表示,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医学领域的创新尤为关键,上海大学医学院医大医院和两大研究所将能够更好地实现医学与科技创新的融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卫生健康需求,推动上海教育事业和医学事业的发展。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付晨认为,此次合作也将为区域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医大医院以及心血管病临床研究所、肿瘤研究所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科研创新,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解决方案,为群众健康提供坚实保障。
青浦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彦则表示,高校与医疗机构的合作是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上海大学医学院与医大医院的强强联合,不仅实现了资源共享,更促进了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为青浦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正值“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社会经济的大力发展为医大医院带来诸多机遇。未来,医大医院将依托上海大学医学院的科研实力,攻克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疑难重症诊疗技术难题,计划在五年内建成区域医疗技术高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为医学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与此同时,医大医院将通过医联体建设和远程医疗技术,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联系,带动基层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能力,促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实。这意味着,将可以更好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问题,让更多市民便捷享受优质医疗资源。
“通过资源共享和跨区域合作,医大医院和研究所将优质医疗资源与科研成果向长三角地区扩散,推动区域医疗协同发展。”刘春龙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