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叶
2015年,为了给长篇小说《宝水》做素材储备,我来到了河南信阳的郝堂村,一进村就认识了詹丽。那是个冬夜,很冷。我住在一家民宿,人生地不熟,信阳诗人田君把詹丽介绍给了我,说她是退休教师,现在郝堂图书馆当管理员,就住在图书馆里,对村庄的情况很熟悉,能帮我的忙。那天晚上因为太冷,我早早就钻进了被窝,没和她说几句话。她看着很内向。慢慢熟了以后,她话也还是不多,人却亲近了起来,越来越亲。以至于后来几年但凡到郝堂去,我就会直奔图书馆,直奔她。
在郝堂的日子里,我跟着她散过很多次步。晚上也散过,白天也散过。也跟着她进过村里的人家,听她讲过村里人的故事。现在,读着她这部名为《隐居郝堂》的诗稿,诗句们对我来说竟然如同特别的日记,往昔的细节被一一激活,历历在目。比如《郝堂之夜》:
五百亩荷塘里
站着的荷叶莲蓬
开着和未开的荷花
溪流
以及溪流上结的堰群
蒲草和灌木
都在这水里失重
跟着詹丽,五百亩荷塘我可能至少逛过四百九十亩,从中获悉了许多荷花知识。还有蒲草,因我喜欢蒲草,有一次离开郝堂时,她特意给我拔过一大捆,我带着这捆蒲草上了高铁,还写了篇文章叫《香蒲草的旅程》。
郝堂的夜晚里,也有《星星如此低垂》:
村庄郝堂睡熟了
只有我还在躺椅上看星星
星星如此低垂
有无数看不见的绳子拴着
如垂满千纸鹤的房间
在这样的星星下,我们曾坐在图书馆的门口,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在星光中,露水的气息伴着夜色渐渐地沉重和滋润起来。
她还送过我好多苦辣菜。对了,她做饭的手艺可真不错,我真没少蹭她的饭,吃完了饭就喝茶。图书馆外的塘里还有她养的鹅,《端着饭碗去望鹅》就是此状。图书馆经费有限,阅读桌上的陶罐和陶罐里的插花都没有花过钱,都由她散步时在野外觅来,这正是她在《没有区别》中的生活观:
槐花和樱花
破陶罐和宋瓷
漂亮房子和蜗牛壳
绒绒的小鹅和刚睁眼睛的小狗
玉石和一朵蒲公英下的花岗岩
在山里
这一切
没有区别
我向她请教过很多事,她如同一位解密者,恳切坦诚地对我讲述了她感受和理解的乡村的一切:柴禾,板栗,桑葚,荒芜的茶园,形形色色的游客。其中合适的部分都被我化用进了小说《宝水》里。冬日里,我们在街上的火盆烤过火,情形正如《小街上的火塘》,也曾在她挂着蚊帐的木板床上抵足而眠。她温暖的居所里也有许多趣事,如《卫生间里住着一只青蛙》里的那样,那些小动物也曾与我有过交集:封住门头的蜘蛛,床底下的蟋蟀,厨房里的蜻蜓。
我工作调动到北京后,她还给我寄过一只亲手做的枕头,枕芯里是她采摘晾晒的野菊花,散发着浓烈幽深的香。她爱菊,自媒体公号名就叫“郝堂菊农”。这个以菊为笔名的农家女儿,除了忙碌于物质层面的生计,还勤谨地《在柴扉上安排着诗句》:
都说时间是一把镰刀
可在这寂静的小山村里
时间的刀都挂起来了
逝者如斯,时间如水。她的诗则如泉水。如在《五块钱的花园》所写:
我爱那些无辜的事物
也爱那些没有价目的野花
他们有最初的底色
那一切是他们本身
一个人
以泉水的质地活着
“写啥诗呢?还写‘干’呢。”因诗与“湿”同音,所以常能听到人们在生活中如此调侃诗人。调侃归调侃,我一直觉得诗人的根底还真就是“湿”人——写诗的人,都内心湿润。诗一直都是我心爱的文体。很多年前,那时我还很年轻,很想当一个诗人。写过不少诗,也发表过一些,甚至就在前几年还出过一本诗集,但我发现诗于自己而言几乎是一种宿命般的悖论:越写越感觉自己没有诗才,越写越知道写不好,于是后来就转向了散文和小说。其实,这就能看出我写诗的心态不行。爱写就写呗,写得差又有什么关系呢,何必思量那些世俗性的结果呢。就让诗句如泉水般从内心流淌就好,就像詹丽这样“以泉水的质地活着”就好啊。
除了写诗,詹丽还写了一手好散文,我觉得她的散文其实也是诗——本质上她就是一个诗人,虽然看着不怎么像。是的,她就是这样一个女子,一个不怎么像诗人的诗人。她贴着极其常识和基本的事物行走,字里行间流溢着醇厚的温度和热量,如同她的衣着一样素朗质朴,如同她的为人处世的风格一样言淡情浓。因她泉水般的诗感来自山林的枝叶,来自青石的缝隙,来自大地和自然的深处,便可以如此鲜活甘美,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