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之路的关键堵点在哪儿?位于上海市杨浦区的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里,一座运行近两年的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给出了自己的探索——开辟从科研论文到商业计划书的市场先导之路。截至目前,该中心已经为6项实验室科研成果,设计制造出6款工程化样机,并为它们精准找到购买场景,匹配产业合作伙伴,吸引了数亿元的意向市场订单。
实验室里寻找商业可行性
高端质谱室、高分辨光谱室、热体感实验室……走进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实验室一个连一个,让人恍惚走进了高校研究机构。而这里却是复旦大学环境系陈建民院士与王丽娜研究员联合大金(中国)技术开发研究院共同打造。只是,出题人不再是科学家心目中的市场需求,而是实实在在的产业需求端——大金空调。原来,企业在开发创新产品中,迫切需要一组组扎实的舒适感数据,“热体感人居环境健康实验室”等一批概念验证实验室应运而生。
在这里,以往只能定性描述的空间气流舒适感,有了定量的数据支撑:志愿者在实验室中戴上高分辨率设备,空气温度、湿度、流速等等细致敏锐的测试结果,将得到逐一分析。其实,这些从定量到定性的系统分析方法和理论机制,早已在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实验室里,经科学家反复研究、持续攻关修炼成一篇篇高分值的科研论文。对于专家教授来说,一篇篇论文的终点也许就是专利授权。然而,概念验证中心却让科学家看到了商业化的起点——样机交付。
概念验证中心,最初是个舶来品。全球第一个概念验证中心是冯·李比希创业中心,于2001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设立。因其致力于验证实验室技术的量产可行性和商业可能性,架起了实验室成果与上市商品之间的“彩虹桥”,近二十年来在全球各地风生水起。近年来,我国前沿科技“核爆点”不断引爆并重塑产业链,“左牵科学家,右擎产业链”的概念验证中心在上海悄然萌发。
“实现商业化是概念验证中心的主要目标。”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执行总裁邹叔君说,“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建有多个实验室,但与高校实验室的定位不同,在概念验证中心做实验的目的不是探索技术原理和发表论文,而是验证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可行性。”
翻译好技术和市场语言
回想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的缘起,中心负责人孙剑峰博士坦言,市场的力量是最重要的推手。2023年,得益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在全国各地设立的分中心,南通市低碳环保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将收集到的80多个企业技术需求交到孙剑峰手中。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仅一条马路之隔的复旦大学江湾校区,不正是市场技术难题最佳的解题人嘛!
当年4月,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共建的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验证中心在杨浦揭牌。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从50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中筛选了12个有产业前景的项目,投入概念验证中心开启商业化验证。经过两年的运营,概念验证中心产业化项目共计22项,由复旦大学陈建民院士牵头,3位优青、4位“青千”等25位专家负责,带领150余位博士、硕士及科研助理团队入驻,累计形成创新增值4.63亿元。
特别是,概念验证中心为6个项目的研发成果,精准找到购买场景,匹配产业合作伙伴,设计制造出6款工程化样机。例如大气细颗粒物富集浓缩项目的人工智能PM2.5富集仪(国产首台套)样机已获得意向投资金额达4.3亿元;工业烟气CPM监测项目已对接青岛龙头企业明华电子生产在线监测样机,获得江苏省环科院等多家单位意向订单。同时,部分项目已转化为自运营公司,有3台概念验证成功的样机成果还华丽转身为新科创企业,注册资金合计超过2000万元。
“科学家说的是技术语言,企业说的是市场语言,概念验证的过程就是在两者之间不断沟通翻译,加快推进合作项目和市场落地。”据孙剑峰介绍,翻译好技术和市场间的不同“语种”,概念验证中心需要更多专业的技术经理人。接下来,概念验证中心将面向100余位技术经理人开展绿色低碳领域特色技术转移实训与社群活动,从课程培训、资源对接、营运服务三方面入手,以真实案例锻炼真实能力。“培养后的技术经理人将以专职纳入上海国际绿色低碳概念中心,或兼职以‘项目合伙人’形式参与概念验证项目转化落地。”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