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陆常青)4月18日,本报9版刊发《直播间买了8件“名牌货”都是假的》报道,反映市民赵先生在直播间购入价值24720元的“亚历山大·麦昆小白鞋”和“古驰皮带”,经专业机构检测均为假货。在“新民帮侬忙”介入后,这场持续月余的维权拉锯战终迎转机——商家与赵先生达成和解协议,全额退款并支付两倍赔偿金。
“报道第二天,商家就主动联系我了!”赵先生说,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商家除退还24720元货款外,另赔偿49440元,合计74160元。目前,涉事店铺“Runtoo奢品”与“三合奢品”已从平台下架,其直播间也已经搜索不到。回顾维权历程,赵先生直言“心力交瘁”。3月底,他将商品送至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检测,花费5700元获得假货铁证,但平台始终以“退货退款+100元优惠券”搪塞。直到本报报道引发监管部门关注,平台和商家才如此高效率调查和赔付。“维权成本高、周期长,普通人真的耗不起。”赵先生感慨道。
事件进展经本报报道后,迅速引起广大市民和网友热议。在“新民帮侬忙”评论区的留言中既有对赵先生的声援,也有对“直播带货”乱象的拷问。“直播间灯光、滤镜、话术三件套,最容易让消费者放松警惕。”不少法律界业内人士指出,涉事商家将售价定为专柜价30%—50%,正是利用消费者“捡漏”心理。不少网友纷纷提醒,诸多奢侈品牌是从未授权电商渠道销售的,所谓“正品保真”“保税仓直发”等均属话术陷阱,消费者需要时刻保持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