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4日 星期四
残根变废为宝,松牙固定,缺牙无手术修复,老人别一味拔了种! 房颤患者的最佳选择之一:脉冲消融
第16版:新民健康专版/广告 2025-04-24

房颤患者的最佳选择之一:脉冲消融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全球患者超4000万,我国患者约1200万,且随老龄化加剧发病率持续攀升。房颤不仅导致心悸、乏力等症状,更显著增加卒中、心力衰竭等致命风险。传统治疗手段如药物、射频消融和冷冻消融虽有效,但存在热损伤、并发症多等局限。近年来,脉冲电场消融凭借其非热消融机制、高安全性及高效性,逐渐成为房颤治疗的革命性技术。

房颤治疗的

传统技术进展与突破

1、传统射频消融与冷冻消融

原理:射频消融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热量(50-60℃),使心肌细胞凝固性坏死;冷冻消融通过极低温(-40℃以下)导致细胞膜破裂。两者均以肺静脉电隔离为核心目标。

疗效与局限:单次手术成功率约60-70%,但复发率高达30-40%。热效应可能损伤食管、膈神经,并发症风险约1-3%。

2、智能温控技术的突破

新一代导管结合压力感应与温度反馈,如配备6个温度传感器的智能导管,可实时调节功率和盐水灌注,降低组织碳化风险。

3、适应人群与进展

导管消融适用于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患者,尤其是药物无效或副作用明显者。随着技术进步,长程持续性房颤的消融成功率逐步提升,且无严格年龄限制,仅需患者身体状况可耐受。

总体而言,传统房颤治疗手段也存在一定的困境:传统射频消融虽然技术较为成熟,但可能损伤周围食管、膈神经等组织,导致严重并发症(如心房食管瘘),且手术时间较长。而冷冻消融操作简便但存在膈神经麻痹风险,且消融效果受导管贴靠影响较大。

4、传统药物治疗:不可替代但需优化

尽管消融技术突飞猛进,药物治疗仍是基础手段,尤其适用于早期或无法手术的患者。

抗心律失常药:如胺碘酮、普罗帕酮,可短期控制心律,但长期使用可能引发甲状腺、肺损伤等副作用。

抗凝治疗: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可降低卒中风险,但需定期监测或面临出血风险。局限性:药物无法根治房颤,且个体差异大,部分患者疗效不佳或无法耐受副作用。

5、脉冲消融的技术突破

脉冲消融(PFA)通过释放微秒至纳秒级高压电脉冲,利用不可逆电穿孔机制选择性破坏心肌细胞膜,精准消融病灶。其核心优势在于:

非热消融:避免热扩散引发的周围组织损伤。

组织选择性:仅作用于心肌细胞,保护血管、神经等邻近结构。

高效性:单次脉冲即可覆盖目标区域,手术时间缩短至30-60分钟。

脉冲消融的临床优势

1、提升安全性

多项临床试验表明,PFA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技术。例如ADVENT试验显示,PFA组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射频消融组(<3%vs.4.9%)。SPHERE Per-AF研究证实,PFA对食管、膈神经的保护效果更优,无相关严重并发症报告。此外,PFA避免热损伤特性大幅降低了术后疼痛和恢复时间。

2.提升手术效率与疗效

PFA对导管贴靠要求低,术者学习曲线短,更易推广。临床随访显示,PFA术后1年房颤复发率低于传统消融(约15%vs.30%),可能与电穿孔导致的细胞凋亡更彻底有关。

3.适应症广泛

PFA尤其适合以下患者:

药物难治性房颤:传统药物控制不佳或副作用明显者。

复杂解剖结构:如肺静脉变异或邻近食管的高风险患者。

高龄或合并症多:因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更适用于身体耐受性较差人群。

风险与未来展望

尽管PFA安全性突出,仍需关注:

血栓与血管损伤:脉冲电场可能诱发短暂内皮损伤,需规范抗凝治疗。

长期数据不足:现有证据多基于1-2年随访,远期疗效需进一步验证。

技术迭代方向:

联合三维标测:如Carto 3系统与PFA结合,提升手术精准度。

人工智能辅助:通过算法优化脉冲参数,减少操作依赖性。

市场与普及前景:

据预测,中国PFA市场规模将从2025年的13亿元增至2032年的16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43.73%。随着国产设备普及和医保政策倾斜,PFA有望成为房颤一线疗法,惠及千万患者。

脉冲消融以“精准、安全、高效”重塑了房颤治疗格局,为患者提供了更优选择。未来,随着国产创新与国际经验的深度融合,PFA或将成为心血管领域“中国智造”的又一里程碑。对于房颤患者而言,及时咨询专业医生,结合个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案,是重获健康心律的关键。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刘旭团队淬炼出的“肺静脉隔离及转子消融的胸科术式”和“房颤转子-胸科标测方法学”,使得房颤导管消融手术水平达到了国际一流标准。团队还一直投身于创新技术和理念的探索,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用腔内超声替代食道超声检查的方法,并在上海率先开展了房颤零射线消融手术。

刘旭

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医务工作者(2012—2014年度);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上海交大优秀博导;获上海银蛇奖提名;中国Rotor俱乐部创始人。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心房颤动诊治中心主任。自1998年在国内率先开展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基础和临床研究,至今累计完成各种心律失常介入手术50000余例,房颤导管消融手术近30000例。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