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智能保护袖套
组合式腹部支架
电动药物碾磨机
“气管切开套管矫正”装置
本报记者 左妍
护士在医院当中,永远扮演给医生“打下手”的角色吗?错!在今年的5·12护士节来临之际,一组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数据令人赞叹:2024年,该院护士团队斩获4项发明专利、151项实用专利。这些创新成果并非出自实验室,而是诞生在病床边、监护仪旁,每一项都直击患者医疗康复痛点。从能监测化疗风险的智能袖套,到防止管路受压的腹部支架,护士们用“护理智慧”重新定义医疗价值。
智能袖套 化疗患者的全天安全卫士
那些正在与癌症奋战的患者,要把一根细细的“生命管道”——PICC导管,长期放进手臂里。“化疗药外渗”有多吓人?轻则红肿起泡,重则大面积坏死,严重者可能需要植皮,还可能耽误宝贵的化疗窗口。护士要定期换药、观察渗液;患者洗澡要“捂塑料袋”,生怕弄湿敷料……
瑞金医院护理督导、血液科赫洋团队研发的“PICC智能保护袖套”,堪称患者的“电子守护天使”。医用级弹性防水面料搭配纳米涂层,让患者告别洗澡时包裹塑料袋的不便;内置的温湿度传感器可实时监测渗血、肿胀等异常情况,一旦发现风险立即声光报警。
临床数据显示,该袖套投入使用后,非计划性拔管率降至0,患者维护依从性达到100%。一位患者感慨:“戴上它,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
腹部支架 给救命管道建座“安全桥”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术后,腹部常常布满引流、冲洗等多根管路。以往患者翻身时,这些“救命管”极易受压、扭曲甚至打结,不仅增加护理风险,也让患者备受束缚。
瑞金医院护理督导、急诊科景峰团队发明了“组合式腹部支架”。它长什么样?简单来说,就像是一座迷你拱桥,架在肚子上,两侧有三个“小拱门”,专门给管子“开绿灯”——从这里稳稳通过,不被压、不被扯、不打结,还能防止床单直接压在管子上导致堵塞。更妙的是,病人的双手终于有了个“落手点”。病人可以自然地把手搭在支架上环抱肚子,再也不用担心碰到管子。两侧三个拱形通道专为管路设计,确保其不被压迫;支架表面还为患者双手预留放置区域,既避免触碰管路,又增加安全感。
这款支架像乐高积木一样,可根据患者体型和管路数量自由拼接、调整,实现“一人一架”;闲置时可快速拆卸收纳,兼顾实用性与便捷性。这个小发明不只是一个医疗工具,更是医生、护士、设计师共同用心守护患者的“温柔堡垒”。
电动碾磨机 让护理效率提升10倍
鼻饲患者用药需要将药片研磨成粉,但传统手工磨药不仅耗时费力,还存在粉末不均匀、剂量不精准等问题。现在有个“小黑科技”横空出世!瑞金医院急诊科护士梁晓虹团队研发的电动药物碾磨机,把这项“手工活”彻底终结。
这款设备采用独特磨盘设计,30秒即可将药片粉碎成“云朵级”细腻粉末,避免鼻饲管堵塞风险;密闭式药槽防止药粉外溢,粉末老老实实待在里面,一点不漏,剂量精准到毫克;一次性磨盘套实现即用即抛,不用刷、不用烫,交接班再也不用排队洗配件,极大提升院感防控水平。更贴心的是,设备兼具磨药与喂水功能,让护理操作流程简化高效。
“以前磨药要5分钟,现在半分钟搞定。”一位护士感叹,“省下的时间,可以为患者做更多事。”
矫正气囊 给气切套管装上“稳定器”
临床上气管切开套管多用于解决危及生命的呼吸及相关系统问题。正常状态下气切套管应保持正中的固定位,与气管呈90度垂直状态。但由于连接气切套管的呼吸机管路冗长且有一定分量,又缺乏良好的支撑气切套管,常被牵拉导致位置歪斜,轻则刺激气道黏膜引起患者不适,重则发生气管食管瘘。
“当护士反复调整后,患者的气切插管还是不稳定,能否给套管加个安全气囊,让它想怎么转就怎么转?”于是,瑞金医院护理督导、重症医学科张蔚青团队发明的这枚“气管切开套管矫正”装置就诞生了。通过桥接接口、充气气囊和可旋转结构,为套管提供全方位支撑。类似颈枕的气囊可按需调节充气量,实现舒适固定;360度旋转设计确保患者活动时套管始终保持正中位。临床应用显示,一个小小的气囊,显著降低了套管移位发生率,在提升患者舒适度的同时,也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
这些凝聚着护理智慧的创新发明,正是当代护士专业价值的生动写照。他们用贴近临床的创新实践证明:护理工作不仅是细致的照护,更是充满智慧的创造。在这个属于护士的节日里,让我们向这些用“小发明”守护“大健康”的白衣天使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