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
梦中神授心有得(中国画) 扬州时尚 荣誉读者 一路平安 两份手写证明 卖花的印度诗人 乡愁相对论
第14版:夜光杯 2025-05-13

卖花的印度诗人

刘伟丽

繁花盛开的巴黎四月,阳光穿透新叶,投下斑驳的光影。街心花园的鲜花争奇斗艳,红的似火,黄的如金,紫的神秘,让人感觉到诗情画意。巴黎国际书展在修缮一新的大皇宫雄伟的玻璃穹顶下如期而至。书展最后一天的晚上,来自中国的诗人赵丽宏,盛情邀请几个法国朋友一起去巴黎一家著名的粤菜馆聚餐。

进门后,老板热情地用带着浓厚乡音的普通话寒暄着客人。赵老师告诉我们,这次来巴黎,到这家中餐馆来过,觉得菜肴做得好,所以请法国朋友来。出门在外的中国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思念起家乡的味道,这也许就是古人的“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最好的诠释了。点完菜我们正聊着,从外面走进来一位老态龙钟的卖花先生,手捧一大束红色玫瑰,在每一个桌子前停留,非常谦卑地询问客人是否要买花。他的长相一看就是印度人。到我们桌前,他微笑地向我点点头。哦,原来是他!是我多年前认识的那位印度诗人!三十年前,他就在这条马路上的餐厅里卖花了,那时他才二十五六岁。此刻,他看着我,目光中流露出一丝不可察觉的羞涩,似乎在问:“你还认识我吗?”我眼前很清晰地浮现出他当年的模样。那时来餐厅卖花,他总是一只手捧着一小把红色玫瑰,另一只手拿着几本薄薄的诗集,用发音奇怪的印度式英语,推销他的诗集。记忆中的这位印度青年,中等身材、肤色浅黑,瘦长脸型,褐色鬈发,有点像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的青年主人公贾马尔·马利克。还记得他眼睛闪着光,向我讲述他的经历,他曾在新德里大学上学,读的是理科,但他喜欢写诗。从他滔滔不绝的讲述中,不难感受到他情感的细腻和对生活的热爱。他从印度来到巴黎,找不到工作,不得不以卖花为生。但他仍在写诗,还出了诗集。我那时刚来到巴黎不久,在大学读书时也曾经写过诗。看到这位衣衫破旧、脚上还沾着泥土的印度卖花诗人,我顿生同情,毫不犹豫地掏出十法郎,买了他那本手掌般大小的诗集。他说他的诗集只卖七法郎,要找我三法郎。我说不用找了,他笑着送了我五朵玫瑰表示感谢。这些花可能是他诗歌的灵感,也可能是他对未来的憧憬。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眼前这位身材略驼的卖花人已经老态毕露,黝黑的脸庞虚胖浮肿,突出的眼球好似患了格雷夫斯病,曾经闪亮的眼神也已经黯淡,仿佛被生活的重压蒙上了一层灰。此刻,他的手中只有鲜花,没有诗集。我的眼神和他的交流只是一个瞬间,我想掏钱买他的玫瑰,也想把同桌的中国诗人赵丽宏介绍给他,他却突然转身匆匆离开。

我把印度卖花人的故事告诉赵丽宏,赵丽宏说,应该买他的花,问问他,是不是还在写诗。但是餐厅里已经看不见他的身影。

他还在写诗吗?我不知道。可惜,他没有机会参加这几天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和巴黎大皇宫举办的诗歌盛会,在那些洋溢着诗情的人群中,他的目光是不是还会发出光亮?也许,生活的迷茫和焦虑已经让他失去写诗的心情。但是,谁知道呢?夜深时,卖花的印度诗人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简陋的住所,在昏黄的台灯下,他或许还会拿出磨损的纸笔,记录下白日里曾盘旋在心头的诗句。在生活中的挣扎,在喧闹中的郁闷,命运的沧桑,也许会化成诗句,抒发他心里的忧伤和无奈。而那些没有在生活中消失的鲜花和微笑,也许还会触动他心中的那根缪斯的琴弦。他的诗稿也许无人问津,如同他无法卖出去的花朵,在寂静的角落里慢慢枯萎……

前两天的中法诗会,著名诗人阿多尼斯也来了。此时,不禁想起阿多尼斯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没有诗歌的生活不过是各种形式的死亡。”我想,诗歌是一种希望,是我们心中的那束光。那些生活在最底层的人,和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一样,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人都渴望拥有尊严、幸福和有希望的未来,人人都有写诗的自由。过几天如有机会,我还想从那个印度诗人手中买几朵花,我还会问他一句:是否可以买到你的诗集?

2025年4月22日写于巴黎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