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正伟
去年秋,在纪念巴金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巴金图书馆对外开放了。高兴之余,我想起三十年前巴老为祝贺上海图书馆新馆开馆送了一份“厚礼”。
1996年3月,巴老想再看看将要捐给“上图”新馆的书。我把1900年出版的羊皮封面的果戈理的《死魂灵》摆放到桌上。他还看了法文版卢梭的《忏悔录》,这本书的扉页有梁宗岱给邵洵美的亲笔题记:“洵美由英归国,道经巴黎,以此持赠,并藉以寄我火热的相思于祖国也。宗岱,一九二六,五·二一。”巴老望着梁宗岱早年的手迹回忆道:“他俩我都熟悉。1935年,我在日本时梁宗岱夫妇来看我。”这批书中,数1888年版的但丁《神曲》“年龄”最长。我见书封上但丁头像仍金光闪闪。那天,巴老对《托尔斯泰小说全集》(十卷本)爱不释手,让我翻给他看。这套书的黑羊皮封面嵌着金属浮雕。“这是在北京旧书店购得,当时就花了八百多元买的。”巴老说。两天后,“上图”领导前来交接时,巴老说:“我是一个中国作家,应该为我们国家的图书馆作点贡献,我喜欢书,也收集了许多,在有生之年要将它们一批批清理出来,陆续捐给国家。”这些让家人带到病房的书是巴老亲自与它们“告别”的,家里还有几千册书等着“上图”去接收呢。12月19日,“上图”新馆托我把签到簿给第一位“荣誉读者”——巴老签名。巴老边签边说:“你把小林带来的那套书也送去吧。”我忙从柜子里取出1917年为纪念德国小说家斯托姆诞辰百年出版的德文版《斯托姆全集》(四卷本),时过八十年,完好无损。
翌年5月6日,我随巴老坐面包车来到“上图”新馆。我们先到近代文献阅览室、地方文献阅览室、金石书画室,最后我们来到名人手稿室,里面摆放着现当代名人的手稿及珍稀文献,其中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茅盾等前辈的墨迹。只听到有人说:“看,巴老手稿。”我顺势望去,见玻璃柜里陈列着巴老的中篇小说《第四病室》及《随想录》(第一卷)、《李大海》等手稿及各种版本书。我站在《第四病室》书稿前,见整部书稿用毛笔书写,稿子上涂抹改动处极多,甚至有些难以识读,可以想象是创作时苦思冥想、字斟句酌留下的认真打磨的印痕。看得出,他要把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呈献给读者,他愿把自己积累一生的藏书及文献捐给国家,让更多的读者享用。我想,“上图”新馆把巴老作为第一位“荣誉读者”真是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