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9日 星期四
月季皇后(彩色钢笔画) 别把自助餐变“大肚赛” 五月漫忆 粽子的前世今生 追鱼三千里
第16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2025-05-26

粽子的前世今生

□ 袁山

“民以食为天”,在人类发展历史中,“食”始终贯穿其间。从饥不择食到追求精美,从简单果腹到崇尚饮食文化,无不打着进化的烙印。

试说粽子的“前世今生”:“南稻北麦(黍)”“黍不过长江”,现在的粽子最早被称为“角黍”,这就证明了黍的“出生地点”在黄河流域。古代的“角黍”,顾名思义,是由箬叶包裹黍而成。成书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十月的《太平御览》在说到“角黍”时,引用西晋周处《土风记》的说法:“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糉,一名角黍。”“糉”即“粽”的异体字。由此可以推断,“角黍”的“出生时间”应是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之前的夏、商、周时期),距今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

那么,古时煮粽为什么要用“淳浓灰汁煮之”?这是因为“黍”不易煮至“烂熟”,需用碱性物质助熟。从食物制作的方便情况来看,圆形、方形、片状、条状、汤状,以及依所盛器物,为几种基本的形态,而粽子却是一个扭曲的长方形,形似牛角——这恐怕也是“角黍”这一称谓的由来吧。

“角黍”为什么会有这种特别的形状?史料记载,自夏、商、周以来,祭祀礼制趋于完备,以牛羊豕为牺牲,三牲具备称为“太牢”。古代把盛食器具称为牢,其大者叫“太牢”或“大牢”。太牢盛牛羊豕三牲,成了祭祀礼制中的最高等级。不仅形式隆重,而且祭祀者要有诚敬之心。

但是,在生产力低下、社会财富有限的远古时代,频繁不断的祭祀活动,需要宰杀大量的耕牛,对于一般社会民众来说,是一种无法承受的负担。一种变通办法便产生了:用牛的典型象征——牛角的替代物来作为祭品,于是用植物叶子包裹黍米的食物就被做成牛角状来替代,这种替代物就被称为“角黍”。

虽然粽子成了神圣的祀神食品,然而千百年来祖先的饮食习俗和粽子本身所呈现的性质并未变化,因为它终究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所依托的一种食物。因粽子所具有的神圣性、经济性,在各种祭祀场合人们开始将其作为祭祀物品。如祭祖、端午节祭“地腊”时,在纪念介子推、屈原、伍子胥、曹娥时,甚至越王勾践为复国训练水师时,都以粽子为祭品之一。

渐渐地,在各类节令欢娱之时也有了它的身影。江南一带,在清明、端午、夏至,人们都有食粽的习俗,尤其当粽子成为端午节的专有节令食品之后,它更成了中华民族传承饮食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承载物。

仔细观察,至今井冈山人包粽,全都是一张粽叶只包一个粽子,小小尖尖的一个,个个像黄牛角,而且全用“淳浓灰汁煮之”,真的如古代的“角黍”。一些身居深山的客家人还是习惯称粽子为“角黍”,“中秋食饼,端午食角”,这个小小的称呼足够佐证井冈山客家人在这个偏僻的山沟居住起码有上千年的历史,端午吃“角黍”起码也有上千年的历史。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