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 丩(甲文)
图二 纠(小篆)
图三 奂(金文)
图四 角(甲文)
徐梦嘉 文/图
“叫唤”,汉语常用词语,意思是大声呼喊。小文谈谈“叫唤”两字的形构与字义源起。
先谈“叫”(訆)。《说文解字》:“嘑也。从口丩声。”展开说文意思:“嘑即高呼,左边的口(言)表示与嘴巴有关故作叫的形旁,右边的丩作声旁。”
丩,为什么要与口放在一起?难道仅起叫的声旁作用?我研究汉字很早就知道,小篆及以前的古汉字被历来学界认为的形声字,基本上不会仅取一个表声的字根。甲骨文丩(图一)字形呈两根绳子互相缠绕状,丩虽然两画,其形则表达繁琐意涵,因此隐藏着揭示“叫”初义的理据。早年我还曾经就“叫”的一个问题纠结过:“叫”的呼喊有没有容量定位,即叫一声还是多声,叫声短还是叫声长?在寻觅叫之理据时豁然解开,正由于丩两根长绳很缠绕(绳短不能缠绕),叫的初义当是长绳叫对应声长与连续叫。绳之繁琐对应叫的吵杂。更明确表示叫是叫声长连续叫的理据,有四口包围丩的叫。战国《春秋公羊传》、东汉《说文解字》、明末清初《说文广义》、民国《宋元以来俗字谱》等乃至今天电脑字库中都有四口“嘂”。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云:“叫,本又作嘂。”
绳索缠绕的“丩”,也萦绕在我的脑海。丩所属的字都或多或少含有缠绕本义,为普及汉字知识赘笔举几例:1.赳,战场上胜者押解被捆绑(丩)的俘虏或战利品,雄赳赳地大步走着。需说明,赳之丩的捆绑对象没有显示出来,这是浪漫色彩的造字手法运用。2.朻,盘根错节的树木。3.舏,舌头扭曲转动。4.纠(糾),丩作为单纯字件后,本义绳线纠结的丩加纟部补上。南朝《玉篇》:“纠,绞也,缭也。”5.收,《说文解字》:“捕也。从攴丩声。”收的本义即逮捕罪人。同样这里丩并不唯声,丩攵(攴)搭配的收,人手拿棍(攴)敲打收拾被绳索捆绑(丩)之人。6.茻中有丩,是纠的一款小篆(图二),草木交织藤蔓缠绕。
再谈“唤”(奐)。从金文(图三)字形可以看出它上“角”(图四,甲文)是弯曲尖硬有纹理兽角形状。下面人的双手,合起表示一个人伸开双臂手捧号角,正准备吹号角的样子。号角小口应当在双手处,为字的重心稳实,取兽角在兽头上自然生长的形态,基座在下。旧时,各种动物的角可制成精巧的工艺品与实用品,深得古人青睐,制成的吹奏乐器号角,声音高亢嘹亮传得很远,与鼓合称鼓角,擂起战鼓吹响号角,双双扬威于古战场。分享给大家耳熟能详有“鼓角”的歌词:“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
奂字家族与丩字家族一样,奂同样不仅表声亦表形义。1.唤,除吹角连营召唤众人,加“口”是直接张嘴呼唤。2.换,手提重物,需要常换手提,物品的交换,也都要用手操控着进行的。衍义人员等的交换。3.涣,水的流速变化,或快或慢如同换气。4.焕,火花形态不同的聚散,后来形容一个人的容光与精神状态,时而情绪低落时而精神焕发,事物的依然如故和焕然一新。5.痪,人的奂的吹气吸气换气都成问题,不能动弹,只好躺在床(疒)上,瘫痪、痶痪了。6.瑍,奂加玉部,美玉是有灵性的,一闪一闪地流光溢彩,恍若气息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