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波
近来出于好奇,收集了几篇当代书法家自撰或自述的学书经历。寻觅顾廷龙的相关资料时,发现《顾廷龙学述》一书,其中录有一篇《我的学字经历》,详细“记录”了老先生怎样从父亲那里言传身教,不断临摹字帖,然后有机会观摩其父好友的习作,进而在九岁那年便为父亲代笔,写斗大的欧体字,博得乡邻赞叹。然而很快就见到豆瓣网有人指出,此书并未经顾老口述,而是编者据已发表的资料私自“代言”的。至于顾老学书来历,具体见诸他致书法家朋友林公武一信(收入《顾廷龙全集·书信卷·下》,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其中写道:“我写篆字,主要学金文,金文中爱好《盂鼎》《虢季子白盘》《史颂(皀+殳)》《秦公镈》等文字。隶书,爱好《石门颂》《封龙碑》。草书好孙过庭《书谱》,在少年时即开始临摹。我不能学怀素,襟怀不同。行书则爱苏东坡,但学之数十年,并不能得其神似。中年临橅多于浏览,现在浏览多于临摹。”
今按,“史颂(皀+殳)”原为吴大澂旧藏,(皀+殳)字为簋字的古体。该器物的拓本可从1922年商务印书馆影印版《愙斋集古录》第10册中见到,著录为“史颂敦”。吴大澂还写有跋语,首句道:“是敦愙斋曾自藏,今归刘省三中丞矣。”又据上海图书馆藏《吉金图轴》,其中吴氏题史颂敦:“是敦得之关中,辛卯(1891年)秋间携至金陵,已归刘省三中丞。省三藏有虢季子白盘,亦宝器也。”刘省三,即刘铭传。1927年秋,吴大澂嗣孙吴湖帆还曾为潘氏两灯簃主人(潘利谷)收藏的拓片写题识:“是敦吾家旧藏,器后归刘省三中丞处,收入《集古录》,先尚书公有考。丁卯九秋,两灯簃主人出此旧拓属题。”
顾老晚年曾多次临摹史颂簋铭文,例如在江澄波《吴门贩书丛谈·上》书前,便收有这样一幅,为“临史颂(亯+攵)盖铭文”,跋曰:“老病久疏临池,手如姜芽,即请澄波先生粲正”,时为“癸酉初夏”,顾老时年九十(1993年)。而(亯+攵)字,为敦的异体字。
该器物今藏上海博物馆,释作史颂簋。据《商周青铜礼器定名与自名研究》一书,援引清代学者钱坫《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考》,指出簋、敦二字区别甚大,“笔迹不能相近,是不得释为敦字之明证也。”此后,黄绍箕、容庚还有进一步的考证,遂成不易之论。
有意思的是,顾老据说同时喜爱钱坫、吴大澂的篆书,或许并不研究器物,又或许沿袭了吴家祖孙的错误写法。而前述致林公武一信,写于1996年3月13日,这次倒是写对了,那么究竟是顾老在三年内知识更新,还是由全集编委会校正,则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