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 伶
5月有“国际博物馆日”,6月有“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七八月暑假里,正是家长带着孩子外出旅游并参观当地博物馆的好时机,了解祖国文明历史,拓展视野,并增长知识。
我也确实在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参观了许多省市级以及一些专业博物馆、研究院,发现了冰火两重天的现象。
国家级、省级的博物馆资源最好,在节假日往往一票难约,比较热门的有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
在兰州市看了甘肃省博物馆,虽然是工作日,馆内参观者依然络绎不绝,每个展品前都人头攒动,尤其是“超级巨星”铜奔马,三足腾空、蹄踏飞鸟,要拍一张中国青铜艺术杰作的完整照片不容易。
甘肃省博物馆内汇聚了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珍品,从佛教艺术的瑰宝到古生物化石等各类珍贵文物,从远古到近代,实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出馆后,看看时间比较充裕,直接预约了兰州市博物馆。随后开车前往,发现这座位于市中心的博物馆规模较小,不支持外来车停放。我只好悻悻离开。
次日再去,到了里面发现,参观者寥寥无几。兰州博物馆开放的展馆面积不大,一个院子三个方向,展品也不算多,一个小时内可以仔细参观完,展品丰富程度与甘肃省博物馆不可比。兰州市博物馆很多珍贵文物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向社会征集而来。特色展品是以马家窑文化为主的彩陶,明清甘肃地方名人书画以及白衣寺塔藏文物,但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似乎还欠缺了些。
这使我想起了前两年去石家庄,两个相距不远的博物馆:河北省博物馆和石家庄市博物馆。河北省博物馆有十多件镇馆之宝,比如金缕玉衣、长信宫灯、战国灯具十五连盏铜灯、中山王铁足铜鼎、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等,这些穿越千年的国之瑰宝,都是华夏文明的见证。看完省博再去市博,明显地相形见绌。
但也不能就此定义市博一定冷。比如沈阳市博物馆,我也是在辽宁省博预约满的情况下改去的,却发现远比我想象得好,在省博和沈阳故宫两者的“夹击”下,依然令人眼睛一亮,心生欢喜。这是一座全面反映沈阳地域历史文化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除了镇馆之宝金面具外,将大家较为熟悉的清文化作了主题展,八旗、掐丝珐琅制作等十分养眼,可以搜索的四库全书、经史子集的四个模块互动,做大了文章,吸引了很多人。
还有大同市博物馆,近来研学旅游人气很旺,网红的“北魏蓝”成为其迷人的底色。
确实,在实力雄厚的省级博物馆的“顶流”资源下,市级博物馆要想“生存”得好,不能与之同质化,必须进行差异化定位,彰显特色,在创新上下足功夫。比如大同市博物馆深入挖掘文物的多重价值,倡导让“文物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通过老师现场讲解馆内含有莲花纹饰的文物,普及莲花纹饰的发展演变,通过绘制、裁剪、涂胶、烘烤、串链等流程形成的首饰,让参观者和学生参与其中,产生兴趣。有些博物馆设置了放映厅,播放文物的纪录片,坐着观看文物历史故事,常常人满。
现在的手机上,我们可以看到大咖讲述博物馆内的文物故事,特别受欢迎,一件件文物,在他们的讲述中鲜活生动起来,历史事件不再遥远。那么,资源没有特别强的博物馆是不是可以多想想,可以整合什么样的公共资源,用什么样的营销策略来突破目前的困局,吸引到参观者呢?
我以为,冷与热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博物馆日渐受欢迎的今天,只要肯动脑筋、花心思,不断推陈出新,总归会找到合适自身发展之路,给人们带去更广阔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