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琪森
本月,“全国第二届书法小品展”与“名家翰墨三百年展”先后在上海举行。
“名家翰墨三百年展”是一个很有历史分量和艺术承载的展览。中国书法三千年到三百年,是一个历史的节点,也是一个书法艺术史上的大转折,这样一次实物性的展览,可以说是很有标本作用、理论意义、学术价值的。“全国第二届书法小品展”则凸显了流派纷呈的书风与正草隶篆兼具的书体,生动地反映了书法艺术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从整个书法史来看,从晋代至宋元明清初,实际上一直是帖学时代,无论是陆机的《平复帖》还是王羲之的《兰亭序》,以及颜真卿的《祭侄稿》、苏东坡的《寒食帖》等,均是帖学经典。这既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渊源,同时也体现了国家意识形态。清初到乾隆年间,帖学开始萎靡,这既有历史成因,也有社会的现实原因。书法帖学因长期服务于科举需求,形成了较为呆板的馆阁体。所以在清代中期,特别是嘉庆、道光年间,随着大量金石碑版的出土,为书法的创作提供了大量鲜活的艺术资源。特别是包世臣《艺舟双楫》的问世,形成了清代中期第一次碑学冲击波。这个碑学冲击波的形成,在整个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既是南北书风的大融合,又是书体变法创新的大拓展。
在三千年书法史中,至三百年这个历史转折点,碑学的出现既是一种文化演绎的必然,也是艺术发展的逻辑对应。正因为这样,碑学的兴起,是中国书法的一次再出发。
碑学的兴起,它尽管是一种书法创作方法上的艺术转变与书体演变形式上的笔墨突破,但是碑学最大的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是令金石精神演变为一种民族精神,这是清末民初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次时代性的觉醒。其主要代表与推手就是海派书画篆刻领袖吴昌硕,他倡导“食金石力,养草木心”,“强其骨”而“殊从容”,从而在那个外族入侵、积弱积弊的年代高扬起自强自立、奋斗不息的金石精神,并成为那个时代全体艺术家一面精神的旗帜。
书法小品,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曾是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构成了相当辉煌璀璨的史诗。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颜真卿的《乞米帖》直至苏东坡的《天际乌云帖》等均是传世的书法小品经典。书法小品回归日常书写,更注重于笔墨的遒劲细腻,线条的精湛精到,结构的严谨和谐,章法的疏密有致,气韵的丰约雅逸,语境的生动深邃。此次书法小品展令人欣喜地看到了在书法艺术整体上的提升与创作水准上的群体性提高,让书法真正回归到书写的本体上,凸显了良好的创作生态与纯正的笔墨追求,有效地抵制了那种诡异怪诞、粗制滥造的书风。在整个书法小品展的正草隶篆诸体中,均运笔凝练劲健,法度雅正精妙,墨韵昂扬郁勃,气势畅朗奇崛,风格渊源有自,书意格古韵新,从而显得小品不小,方寸乾坤,气象万千,具有当代艺术的引领意义与创作的推动作用。更令人惊喜的是这次书法小品展有不少书坛新生力量、特别是青年书法家的加盟,他们的作品艺术取法正脉,基本功深厚,从而在优秀传统的发扬上和当代书法践行的取向上,呈现了一种清新的创作势态和高迈的笔墨导向。
在名家翰墨三百年的时空中,海派书法是上海近代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文化现象,以其勃发的审美创造力和强大的艺术包容性,呈现了一种开放的笔墨意识、先进的创作理念和活跃的流派群体。双展同时在上海举办,从某种程度上也暗合了海派书法传承有绪、气象正大的特点。名家翰墨三百年的艺术贡献和历史作用对当代书法依然很有启发意义和借鉴作用,当代人当赓续使命、守正创新、不负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