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研学巴士“初心号”
从云南中路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到延安西路的秘密电台遗址,再到十六铺码头……一条从上海出发的“红色生命线”,曾在各地延续红色火种。
为加强中央红色交通线沿线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市文旅局(市文物局)、市委党史研究室联合广东、福建、江西3省文旅部门,共同于日前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发布“中央红色交通线主题游径”。
重温“红色血脉”
中央红色交通线,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为打破敌人封锁、联通上海党中央机关与中央苏区之间的重要秘密通道,被誉为“红色血脉”。
1930年,为加强与全国各革命根据地的联系,党中央成立中共中央交通局,开辟了长江线、北方线和南方线三条秘密交通路线。其中,由中共中央机关驻地上海,经香港、汕头、潮安、大埔、永定、长汀,抵达瑞金中央苏区的南方线,是持续时间最长、作用最关键、运作最为隐秘的一条。这条长达3000公里的红色交通线,穿越敌占区,绕过特务追捕、民团封锁,成功护送大批党的高级干部、情报员、军政骨干进入中央苏区,并传递文件、情报、物资,保障了党中央与苏区的联络,成为革命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构建实景图谱
此次发布的主题游径线路,系统整合了上海、广东、福建、江西四地共24处核心革命旧址与革命场馆,构建起一幅纵贯南北、横跨城市与乡村的“红色文脉实景图谱”,推动早期革命文物保护与旅游传播深入融合,搭建起跨省红色资源联动的合作平台。
在上海,线路涵盖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中央特科机关旧址、中共中央第一座无线电台遗址、十六铺码头等;在广东,串联起汕头交通站旧址、中法药行分号等一系列中转站;福建段则囊括了永定伯公凹、闽西交通大站永昌楼等革命旧址,展现了红色交通在物资转运与干部护送中的重要作用;江西部分则以瑞金尚可居茶亭、叶坪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等为核心,完整呈现出中央苏区作为红色交通终点与战略枢纽的历史地位。
创新呈现形式
主题游径在内容呈现形式上大胆创新,广泛运用数字化手段与沉浸式讲解,结合场景复原、声音影像、跨区域联合展览等方式,突破传统展示手法的局限,实现资源协同共享,由“看得见”的遗址,转向“走得进”“听得懂”“记得住”的体验,让游客“行走在游径上,沉浸在历史中”。
未来,该游径将在沉浸式传播、研学实践、智能导览、区域文创联动等方面持续拓展,为红色文化赋能城市传播、文旅融合和国家记忆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