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9日 星期三
俯身一线问需  开门纳谏破题 缅怀先烈,奏响红色传承强音 他们用英勇无私忠诚为家书染上红色光辉
第2版:要闻 2025-07-07

他们用英勇无私忠诚为家书染上红色光辉

杨勇伟早期照片

杨勇伟写给父母的家信

张崇逸烈士像

张崇逸致母亲书

扫码看视频

本报记者 孙云

“我为了我的事业,我为了中国能独立幸福,为人类自由平等而斗争。这一伟大的革命事业,不是短期内可以成功的,定要经过很长的极艰苦的工作。要有很残酷的流血过程……我对于家里的一切,再不可能顾到丝毫了。一切望小弟弟担贷(原文,贷应为待)了吧。”——这是一封珍藏在宝山区档案馆中的抗日战士家书,写于1941年。虽然,纸张早已发黄,信纸的边缘也有些许破损,墨色更在时光荏苒中逐渐淡去,然而,见字如面,每一个读到此信的后人,都能真切感受到写信人杨勇伟镌刻在字里行间的家国情怀。在上海的一些档案馆中,还珍藏着一些这样的战士信件和家书,感人肺腑,又激励人心,让人们感受到,正是这样不屈的精神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一枝梅”的战时家书

上面这封家书的写信人是杨勇伟,是宝山区顾村镇杨家堰人。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杨勇伟的老家正好位于日本侵略者大举进攻上海的必经之路,杨家堰也难逃成为战场的厄运,席卷到战争硝烟中。杨勇伟跟着父母和全家老小一共19口人,一起加入到逃难的茫茫人群中。途中,由于遭到日本人飞机的狂轰滥炸,有8人丧生。在目睹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罪行后,民族大义和国仇家恨在杨勇伟心中埋下了投身抗战的种子。

逃难之初,杨勇伟一家被冲散到三个不同的难民营。后来,因为上过私塾,杨勇伟开始到南京路上的永安百货公司皮件柜台做学徒,靠打零工维持生计。晚上,他到夜校读书,参加过表演艺术方面的培训,这为他日后在与敌人斗争中擅长化装侦察等技术积累了经验。在这一时期,杨勇伟开始接触中国共产党的进步思想,并追随中国共产党的脚步,投身革命事业。

1938年5月22日,党中央指示当时地处上海的江苏省委,在上海组织一批进步青年,前往当时属于江苏省的崇明岛等日伪军力量相对薄弱的“白区”,充实抗日武装力量。在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杨勇伟于1940年的一天夜里前往崇明岛参加崇明抗日游击总队,在游击总队特务中队7班担任班长,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过著名的“黄桥战役”,还担任过南通政治保卫队(又叫“短枪队”)队长。在反“清乡”斗争中,短枪队每次除掉鬼子或汉奸后,都会在战场留下“来无影去无踪,飞檐走壁一枝梅”的传单,以至于当地日伪军一听到“一枝梅”便胆战心惊,由此“一枝梅”成了杨勇伟的美称。

1941年,杨勇伟提笔给父母写了这封信,信中的“我为了我的事业,我为了中国能独立幸福,为人类自由平等而斗争”宣言,正是他毕生的信仰和奋斗的目标。他用自己英勇、无私、忠诚的革命战斗生涯,为这一封共产党员的战时家书,染上了一层永不褪色的红色光辉。

2017年后,经宝山区档案局(馆)积极走访联系,杨勇伟的儿子杨晓伟将父亲留下的数百件书信、手稿、照片、实物、证章等捐赠给宝山档案馆。杨晓伟回忆说,父亲生前一直说一句话:“我只是幸存者,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牺牲的烈士!”正是抱着弘扬英雄精神的初衷,杨晓伟捐出这些珍贵档案。

青春定格在红色家书中

闵行区档案馆珍藏一封弥足珍贵的红色家书,写信人是年仅22岁就牺牲的浦东籍烈士张崇逸,直到他牺牲时,家人也不知他的真实身份,然而,余姚当地的老百姓永远不会忘记他,为他以及一起牺牲的战友建了一座“新四军十二烈士之墓”。

张崇逸自16岁起在周浦邮局当邮差。1942年夏天,因遭受日伪军的欺辱,他毅然投奔新四军淞沪游击队第5支队,不久,渡海转战到浙东三北地区,参加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担任文化教员。1943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转战中,他经常给家人写信,虽然战斗十分危险,他生怕父母担忧,更不能暴露部队行踪,所以只能掩藏行踪,让父母家人不要挂念。“弟弟现在不知怎样?还望不要让他闯荡,要力求上进为是。希望母亲时常告诉他,叫他努力学习,做个好青年,不要学那些腐化的坏习惯”……

张崇逸一直盼望着抗战胜利与家人团聚,遗憾的是,他却倒在了抗战胜利之际。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7日,新四军三支队在浙江余姚警戒时遭遇向杭州集合的日军,为掩护前方大部队通过杭甬公路,三支队果断向日军发动攻击,激战一小时,日军伤亡惨重,而身为指导员的张崇逸也与11名战友从此长眠在了异乡,其中10人甚至至今不知姓名。

80年过去了,烈士的音容笑貌定格在了22岁,也定格在了红色家书中。2023年,这封家书经由闵行烈士陵园交由闵行档案馆修复和保存,不仅有了更好的长期保存条件,从家庭、个人情感等微观视角丰富对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进程的记录,为研究者构建更立体、全面的历史图景,使红色历史档案资源的内涵得到深度拓展。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