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上海各领域坚持开门教育,广泛听取社情民意,进一步推动作风转变,精准发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开门教育意味着要主动“走出去”,让脚步沾满泥土、让问题浮出水面。青浦区文旅集团以问题为导向,领导班子成员带头“领题调研”。面对上海大观园转型之困,引入角色体验等创新项目,推动景区从“流量”向“留量”跃升。针对青西郊野公园二期服务升级需求,专项优化停车场与观光车站点,新增6处贴心标识。为减轻经济小区负担、激发招商活力,集团积极回应企业诉求,减少书面材料报送量30%。
同样,青浦区残联坚持“转作风、优服务”,走实一线、服务群众。在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期间,走访困难残疾人家庭22户;“六一”前夕,深入特教学校倾听诉求。今年以来,全区300余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1098件辅助器具精准配发、7017名残疾人享受健康体检服务。
开门教育成效,在于能否真正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华东政法大学选派年轻干部至学生社区“一线蹲点”,用“面对面”交流取代“键对键”传达,打通联系学生“最后一公里”。
学生诉求正是改革发力点。学校教务处始终与学生保持紧密联系,畅通沟通渠道,及时响应诉求。针对近期学生集中反映的“选课难”问题,教务处进一步深入调研,组织年轻干部下沉一线,广泛听取意见,在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对选课规则进行了优化调整。放宽退选课限制,仅在选课的最后阶段设置退课不低于下限;增加选课范围,第二轮选课后计划内课程全面放开;转专业的学生,在整个选课阶段,可自由退选调整课程。“现在公平和方便多了!”国际法学院转专业学生傅彦峥的感慨道出许多人的心声。
上海银行把开门教育同解决科技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有机结合,主动对接“模速空间”“大零号湾”等33个科技园区,深入企业问需问计,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生物医药行业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联和投资旗下和径医药在创新药研发过程中遭遇资金困境。上海银行积极联动上海技术交易所,通过行业首创的管线质押成功提供了5000万元的“金融活水”,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周期性困难。
截至目前,上海银行服务科技企业超1.9万家,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超1800亿元,覆盖上海近四成专精特新企业。 本报记者 赵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