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政宇打进本场唯一进球 图 IC
扫码看黄政宇进球
1比0击败中国香港队,东亚杯最后一轮,中国男足终于有惊无险地拿到了一场预料之中的胜利。对于早早告别美加墨世界杯、正处在重建阶段的中国队而言,这次在东亚杯的表现谈不上有多少惊喜,只能用平平淡淡来形容。
难掩尴尬
2025年东亚杯收官日,国足凭借黄政宇第28分钟的一脚凌空斩,以1比0艰难拿下中国香港,总算把赛前写好的剧本演到了最后一页。比分看似达标,过程却像被抽掉骨头的风筝——飘得高,却随时会掉。整场比赛,国足控球率49%,比对手还少一个百分点;射门19次,射正只有5次,与中国香港3次射正相比,优势微乎其微。张玉宁、王钰栋两次击中立柱的“哐当”声,更像是对锋线效率的嘲讽。
这场胜利最大的价值是“止损”:既避免了三连败后媒体的口诛笔伐,也让国足避免了本届赛事零进球的历史级尴尬。然而,把视角从“比分”切换到“未来”,问题立刻原形毕露——面对世界排名第149位的中国香港,国足踢得像一支刚完成换血却忘了带说明书的球队:传接球节奏拖沓,肋部渗透乏术,边路传中质量低得离谱。若非黄政宇灵光一闪,平局甚至输球都不奇怪。
错失练兵
东亚杯本是重建期国足最该“挥霍”的试验田,却被踢成了“走过场”。久尔杰维奇名义上推动了新老交替,实则保守:三场鏖战,颜骏凌打满270分钟,U23门将薛庆浩、于金永连场边热身镜头都没捞到;刘诚宇、廖锦涛等中前场新秀直到与中国香港的最后10分钟才象征性亮相,练兵价值几乎为零。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战术断层。中超16队里,西欧教练已成主流,球员在俱乐部习惯高位逼抢、快速轮转,一到国家队,又得重新适应东欧体系的慢速推进、长传身后。来回切换,等于让球员背着两套操作系统上场,最终呈现的是“四不像”的混乱。
东亚杯的终场哨声,不该是国足的“期末总结”,而应是“新学期预备铃”。足协需要做的,是立即启动主帅遴选程序——人选可以年轻,可以激进,但必须拥有清晰的战术蓝图和足够的更衣室话语权;同时,中方教练组应把考察半径从“中超主力”扩展到“中甲核心、中乙潜力股”,建立动态人才库,用数据与球探报告取代“熟人推荐”。2030年世界杯预选赛两年后就将来临,留给国足的试错时间已所剩无几。东亚杯的平淡收场,唯有成为加速改革的警钟,才不枉这90分钟的煎熬。
本报记者 关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