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丽娟
1981年夏天,我参加高考。上世纪八十年代,“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了能考上一所心仪的重点名牌大学,学校、家长、考生都铆足了劲。
我的家乡在广西柳州市,是南方一座老工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思想观念的开放程度都相对闭塞落后。那时候,很多广西考生拼命想考取省外一所好大学,毕业后争取留在大城市工作,由此获得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但是,外省市名牌大学在广西招收的考生名额极其有限,比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每年都只有1-2个名额,竞争十分激烈。
说出来不怕丢人现眼,学校、父母当年对我的期望是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这样的期望自然是基于我平时是学习尖子,文科成绩名列前茅,写得一手好作文,常常被拿来作为范文。我就读于柳州市第二中学文科班,是柳州市属重点高中,学校对升学率看得很重,每天题海战术轮轴转,周末还安排补课,为了应考,考生们精神高度紧张,身心疲惫不堪。
1981年夏天,对我而言,无比苦涩。由于考前连续三天40度高烧,导致我考试发挥失常,十年寒窗苦读,数年奋斗努力,心血统统付之东流。
当年,填报志愿是在分数出来之前完成的,且不能更改。广西还有诸多限制性规定,比如,为了公平起见,机会均等,每位考生只能报考一所省外大学,即便是分数达到某所省外大学录取线,填报志愿不当,都会导致无法如愿录取心仪的大学。比如,这一年已经被某所大学录取了,如果放弃不去该校报到,第二年不能参加高考,要轮空一年,复考要等到第三年。
正是诸如此类限制,让我备受打击煎熬。虽然最终还是考上了省内一所重点大学,却与心仪的省外名牌大学失之交臂,被录取的专业也不是自己填报的中文系,而是被调剂到没有填报的历史系。我一百个不愿意去读这所大学,整天闭门不出,闷闷不乐,无法释怀。父亲看到了我的失落,却也没有过多安慰我。他可能等合适的机会吧。7月21日是我的生日,那天晚上,父亲带我去柳江边散步,和我进行了一次倾心长谈。
那是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父亲推心置腹,第一次把他求学的曲折经历告诉我,通过他的讲述,我才知道,为了获得读书的机会,出身贫苦人家的他,需要克服的困难和付出的艰苦努力是难以想象、难以承受的。那时候父亲已经是国家干部,一路历练,担任过很多的职务,而且热爱文学,有良好的文学修养,我爱好文学也是受到父亲影响,得益于他的细心培养。在我心目中,父亲形象高大完美,却没想到,他的求学过程一波三折,充满艰辛,经历了种种考验。我一下子对父亲有了新的理解,也对自己的高考挫折有了新的认识。
在父亲的开导下,我愉快地去上了大学,并在历史系读完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我清楚记得,父亲帮我认真分析了这次重要人生选择的利弊得失。最后说到,文史不分家。如果你想坚持自己热爱的文学并取得一定的成绩,或许,丰富的历史底蕴对文学创作有很大帮助呢。
那年夏天的高考失利,以及父亲的谆谆教导,成为让我终身受益的一笔宝贵人生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