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2日 星期二
让座新解
第15版:金色池塘 2025-07-21

让座新解

图 IC

编者按:

“尊老爱幼,主动让座”是根植在我们心底的朴素美德。如今,节奏更快、观念更多元了,乘坐公共交通时,你还会盼着年轻人给你让座吗?对此,有人表示“需要”;有人豁达地表示若有人让座,会心怀感激地道声“谢谢”,若没有,我也会稳稳地站着,刷刷手机,看看车厢里的活色生香;不过也有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还是希望传统美德能一直传承下去。

豁达与从容

丰丰

腿部骨折愈合后,我已习惯拄着拐杖乘坐公共交通了。只要不是上下班的高峰期,公交地铁通常都有空位。

但也碰到过好几次车厢满员的,这时的我紧紧地抓住扶手,眼巴巴地望着那些稳坐在座位上的人能注意到我一瘸一拐的步伐和支撑身体的拐杖。可越是期待也就时常失望,位子上的人要么专注于看手机,要么望向窗外街景,偶尔有人抬头与我对视,也是轻轻掠过,迅速移开,仿佛我手中的拐杖只是件可有可无的装饰品。

说心境平静似水那是假话,我当然有委屈,明明行动不便了,怎么依旧没人让座?难道只有坐在轮椅里或者绑满了石膏才能获得关怀吗?我抱怨人们的冷漠。

有一天,我在地铁站看到这样一幕:有个老人独自拖着箱子,手里还拎着好几只装满东西的马甲袋。他又要通过安检,又要刷卡过闸机,手忙脚乱一团糟。就在这时,有个年轻人走到老人身边,轻轻地对他说了几句话,拎起箱子就送他下了自动扶梯等地铁。

年轻人的善举让我很感慨,我突然意识到不是人们不愿让座,而是在快节奏的日常中,大家的眼里有最直接的一杆秤,那就是判断谁才是那个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我的拐杖或许在有些人眼里只是暂时的辅助品,可帮也可不帮。想明白后我也就释然了,以后坐公交不再纠结于别人是否注意到我的拐杖,在意我的一瘸一拐。每个人都有疲惫和伤痛的时候,这与年龄无关,与其等待别人的关怀,倒不如学会用宽容的心态坦然面对。

如今,再坐车时我已不会急吼吼地观察别人有没有注意到我拄着的拐杖了。如果有人让座,我会心怀感激地道声“谢谢”,如果没有,我也会稳稳地站着,刷刷手机,看看车厢里的活色生香。

我觉得这是与拐杖相伴后收获的豁达与从容。

盼主动让座

董月光

我要讲两个小故事。

笔者周一早上去上海植物园赏荷花,乘上720路公交车。途中上来一对老小,小男孩大约一年级,眼神好像示意我让他坐。我上了年纪,患腰椎间盘突出,虽然还有一站,但还是立即起立,想让孩子坐。谁料紧随其后的白发老太连忙笑着说道:“不用了,谢谢!”她拉着孩子另外找个座位坐下。老人为教育小孩“让座”,树立了榜样。

当前,有关“让座”的争议屡见不鲜。现在我坐公交或地铁,也经常没人让座。有时觉得地铁的爱心专座,经常有年轻人坐,确实不妥。但既然他们坐了,老人提出“让座”可以,态度还是应该委婉些。

如今,年轻人工作辛劳。人家坐了,也许太累,兴许身体不适……总之,老人如若“命令”让座,我觉得不妥。

刚才查了百度:爱心专座,有一个“专”字,本身就有专属、专用的意思,具备一定的排他性。如果无视“专”字所涵盖的享有优先乘坐权的“老弱病残孕”群体,设置“爱心专座”的意义又在哪里。

回过头来,再看我清早遇到这对老小的事儿。小学生示意我让他坐,老奶奶立即引导孩子找座位坐下,没有惯着孩子,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让座”的好习惯值得称道。

记得多年前我先生曾写过一篇《让座》的文章并发表。他在耄耋之年,一次乘地铁,有位小姑娘低头在看手机,抬头一看,一位白发老人在她面前,立即起立道歉,并让座。我先生自诩自己不老,说:“谢谢,我可以的。”那个小姑娘,起立,转身,并将他按坐在自己座位上……

但愿我们的年轻人,能够主动将“爱心专座”让给老年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需要之解

麦父

刷到一个有趣的视频:地铁上,一位穿着运动背心的大爷,给一位拖着行李箱的大爷让座。旁边有人问落座后的大爷:“您多大岁数了?”答:“69了。”那人指了指站着的大爷:“您知道他多大吗?”多大?穿运动背心的大爷呵呵一乐:“76了。”

76岁的大爷,给69岁的大爷让座。旁边的人都乐。我看了这个视频,除了为76岁大爷点赞外,却也觉得该让。理由有二:一是拖行李箱的大爷,站着扶行李箱不方便,也不安全;二是,穿运动背心的大爷,状态看起来显然比拖行李箱的大爷硬朗、灵活多了,为弱者让座,该。

公交车上,乘客多的时候,驾驶员都会善意地播放语言提示:“请给有需要的乘客让个座。”什么是“有需要”?一是老年人。但不是所有的老年人,而是指高龄、行动迟缓、体虚的年老者。二是孕妇,她们的身体负担重,长时间站立容易疲劳,最重要的是,孕妇站着极其不安全。三是怀抱婴幼儿的人,一手抱孩子,一手拉扶手,很容易摔倒。四是行动不便的人,比如坐轮椅、拄着拐杖、打着石膏的。五是病人或体弱者,他们体力不支,更需要坐下来。六是携带超大、超重物品的人,他们的身体可能很好,但坐下来,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看管物品。

让座的核心,不是年龄,也无关性别,而是“需要”。对座位有“刚需”的人,我们就应该给他们让个座。一个健康的老人,未必需要座位;而一个刚刚献过血的年轻人,或一个刚刚拔牙(拔牙需要麻醉)的中年人,就非常需要一个座位。

日本的地铁上,都有一个“优先席”,我们的公共交通设施上,也都设有“爱心座”,它们的出发点是一样的:给有需要的人坐。即使不是“优先席”“爱心座”,当你看到身边站着一个比你更需要这个座位的人,礼让给他,岂不善哉?

地铁里的“老先生”

虞王孙

退休多年了,平时外出我喜欢步行或骑自行车。但最近由于膝关节半月板撕裂,走路时膝盖像被塞进了碎玻璃渣子,钻心地疼。选择保守治疗后,每星期需三次到医院去针灸,由于路线远,交通出行就靠地铁了。

早晨的地铁是上班族的天下,列车到站,拥上车厢的人群如潮水一般,车厢里到处人挨着人,我上车后,身体靠着栏杆,列车的每个颠簸,都让膝盖疼得像针扎一样,心里总想着如果能有个座位该多好。

列车在奔驰中轻微地摇晃着,正当我抓紧吊环忍着腿疼时,斜对角坐着的那个头戴耳机的女孩,突然摘下耳机,清亮的声音穿透了车厢的嘈杂:“老先生,您过来坐。”她说话时眼睛弯成月牙,马尾辫随着车厢摆动轻轻地晃动。我愣了一下,老先生?是在叫我吗?我刚想推辞,她却站起身灵巧地钻入人群,红色帆布鞋在缝隙间一闪而过。见我迟疑,旁边一个穿格子衬衫、拎着电脑包的小伙子轻声地提醒我:“老先生,请坐吧。”

入座后,恍惚着,记忆里那个曾健步如飞的自己,如今竟成了需要别人让座的“老先生”,“先生”前面还冠了个尊称“老”字,显然很不习惯,却正是岁月不饶人啊!

高峰时段的地铁很拥挤,在车厢内此起彼伏的报站声中,我看到了那些主动让座的年轻人——有假装到站了,把座位让给孕妇的;有背着书包的小学生,把座位让给了抱着哭闹小朋友的大妈;还有健壮的中年汉子,挡在拥挤的人群前,为老人隔出了安全的空间。他们的善意像蒲公英的种子,飘散在钢铁长龙的每个角落。

这座城市的地铁,每天运送着千万个旅客,同时也发生着千万个故事,而今天发生的故事告诉我,变老是自然规律,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谦让、温暖是永远年轻的,我们城市的脉搏永远是朝气蓬勃的。

理解万岁

贾珠桃

93岁的老母亲能干得有点过分,一说起要出远门,她就开始规划路线。“几分钟走到X路车站”“一歇歇走到X号线地铁站”“乘公交车、地铁,人家都会让位子的”。每次,我们都打断她:“我来接你。”

前些天,在微信上看到一个老者要求年轻小伙让座并吵架的视频,也浏览了一下评论,有点感慨。社会经济要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青壮年的奉献。多年前,在日本留学的同学说起过,东京的地铁上,上下班高峰期间,中小学生都席地而坐,把座位留给上班族——“大哥哥大姐姐工作很辛苦。”

我们这里,公交地铁上,绝大多数年轻人,看到老弱病残孕,也会主动让座。上文提到的吵架视频中的老人,看上去年纪不是很大,体格也较强壮,能气壮如牛地要求小伙子让座,窃以为,有失风度。身为享受养老金的老年人,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最好坐出租车出门;若不舍得叫出租车,且没有急事,最好错峰出行。倘若不得不于出行高峰期间出门,在体力允许的前提下,也不该总是苛求年轻人让座。年轻人也有体弱力竭之时,他们或许刚下夜班,或许连续加了几天班,也可能身体不适……

一个社会的和谐,需要各个群体在心理上舆论上为彼此留出空间和弹性,能为其他群体着想,而不是按利己的字面规定,硬性要求他人。有一句多年前流行过的老话,今天仍可一用——“理解万岁”。《西游记》里,木讷的沙和尚都明白“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这个浅显的道理,“年轻”体壮的老人们,想来也不难明白吧。

下期话题 用“国补”更新了

最近,“国补”政策让不少老人将家里的电器及数码产品升级换代,但有些老人还在“修修补补”凑合着用。其实,“凑合”的想法还是有风险的,老年朋友们怎么看?欢迎投稿至夜光杯邮箱ygb@xmwb.com.cn或在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