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对救助站和小樑的报道
小樑收到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王子亮 摄
2017年、2018年、2020年,寄居在杨浦区救助管理站困境儿童保护中心(下文简称“救助站”)的女孩小樑曾三次登上新民晚报。这个童年时就因父亲去世、母亲失踪被送到救助站的女孩,这些年几乎一直生活在救助站。多年来,在老站长李福强(2018年去世)和一批批救助站工作人员以及社工的关心下,被视为“救助站的女儿”的她不仅有了户口,还先后考上了中原中学和上海健康医学院。最近又传出喜讯,她如愿收到了上海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这个新民晚报一路“看”着长大的女孩,成了从杨浦区救助站走出来的第一个研究生!
坎坷的身世
小樑是一个身世坎坷的女孩。2011年,因父亲去世、母亲失踪,她被送到杨浦区救助管理站。因为她是非婚生子女,此前一直没有办法上户口。后来,经救助站和定海路街道办事处牵线,热心市民胡奶奶和孔爷爷收留了她。然而到了2016年初,胡奶奶因身体原因等因素,无法继续收留小樑,救助站又把她接回站里。从那时起,站里的困境儿童保护中心成了她的第二个家。
2017年,15岁的小樑面临中考,时任站长李福强不顾自己已是癌症晚期,和工作人员一起为她的未来四处奔走,最后终于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给她办出了户口。可以继续在上海读高中了,小樑在派出所拿到户口簿的那一刻,热泪盈眶:“别人一出生就有的东西,我也终于有了……”2018年3月,李福强倒下了,但他对小樑的谆谆叮嘱“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从来没有被忘记,小樑用加倍的刻苦和努力回报老站长的关爱。中考考入杨浦区重点中学中原中学后,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长期担任班长职务,还获得了“上海市优秀少先队员”、杨浦区“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
各方的关爱
李福强离开后,新一批救助站工作人员成了小樑的家人。在站里,有专职社工负责她的生活起居,跟踪学习、心理疏导、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帮她规划和管理生活补助。上网课的时候,站里腾出办公用的笔记本电脑。迎考季,食堂每天确保鸡蛋、牛奶、水果供应,周末还按照她的口味适当加餐。
小樑的故事被报道后,她得到了更多的关心。户口所在地定海路街道为她申请低保金,加上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她每月有1900元生活费;不少爱心人士和企业慷慨解囊,给予爱心捐款;高考前,杨浦区团委招募复旦附中的志愿者老师上门给她补课,区教育局让她参加特困家庭优秀学生辅导讲座;高考当天,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拉起横幅在考场外为她打气……就这样,带着无数人的关爱,小樑在高考中考出了超过上海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47分的好成绩,英语成绩还是全校第一名。
大学期间,小樑住在学校寝室,但她的家还是在救助站,每逢周末和假期,她都会回来住一阵子。不在站里的日子,社工经常会发微信问问她的近况;从站里返校,大家会大包小包把她一路送到校门口。这份情,从未因时间推移、小樑长大而改变。
努力的回报
小樑很争气,在大学期间就做好了规划:进入医院实习,一边积累实践经验,一边复习考研,未来继续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深造。如今,她如愿考取了上海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她说:“很开心自己备考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更开心没有辜负政府和站里社工哥哥姐姐、叔叔阿姨对我的支持。我能成功考研,除了靠自己努力,也离不开大家的帮助。不然的话,我可能连考场都踏不进去。”当然,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和社工看着她不断成长,也为她高兴和自豪。拿着录取通知书,他们说,“感觉就像自家孩子考上了一样,特别激动!”
大学期间,上海健康医学院减免了小樑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则通过小樑的低保收入解决。为了让她没有后顾之忧地继续深造,收到录取通知书后,杨浦区民政局就已与定海路街道联动,为小樑申请相关助学帮扶政策资金。社会各方的关爱,小樑都铭记心中,她表示入学后将认真学习,争取尽早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则打算考公务员。小樑说:“我20多年的成长离不开政府的帮助,从救助站、街道到学校……很多人关心我,我也想成为其中的一员,当一名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不敢说作出什么特别大的贡献,就想成为一颗‘螺丝钉’,回报社会。”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