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击队歌》原谱手稿
贺绿汀 资料图
扫码看视频
本报记者 陈佳琳
泛黄的纸页晕染着岁月的水渍,骑马钉处四个空洞赫然,仿佛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基本陈列展厅第五部分“砥砺前行 光辉历程”第一单元,一件国家一级文物静卧于玻璃柜中。它不是金戈铁马,也不是宣言檄文,而是一份薄薄的手稿——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创作的《游击队歌》原谱手稿。
五线谱上跳跃的音符与歌词间潦草的笔迹,共同凝固了1937年冬天,在山西临汾八路军办事处的那个不眠之夜。这不仅是一段旋律,更是硝烟中淬炼出的民族战歌,是中华儿女不屈意志的永恒乐章。
子弹与音符的交响
1937年底,淞沪抗战的硝烟未散,贺绿汀随上海文化界成立的救亡演剧队一路辗转,抵达晋西南的临汾刘村八路军驻地。敌后战场,艰苦卓绝。在这里,贺绿汀看到的不是消沉,而是游击队员们面对强敌时的乐观与昂扬。简陋的防空洞外,枪炮声、拼杀声不绝于耳,但在贺绿汀的耳中,这些声响逐渐化作铿锵的军鼓节奏,纷飞的战火点燃了他创作的灵感火花。
八路军战士有个“三不打”原则——瞄不准不打,鬼子离远了不打,看不清目标不打。在极端匮乏的装备条件下,他们练就了“神枪手”的本领,也铸就了贺绿汀笔下流淌出的第一句:“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更令人动容的创作灵感,源自一次炮兵部队的参观之行。当贺绿汀得知眼前的炮兵装备竟全是缴获自日寇时,“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这句歌词瞬间在他脑海中迸发,随之而来的旋律激昂而流畅。那个寒冷的冬夜,贺绿汀一气呵成,激情澎湃地完成了整首歌的词曲创作。简洁有力、朗朗上口的《游击队歌》,如同一支精神的火把,迅速照亮了艰苦的行军路,也点燃了全国抗战军民的心。
用口哨伴奏的战歌
1938年初春,在八路军总部的一次高级干部会议上,《游击队歌》首次正式亮相。舞台简陋,连伴奏的乐器都找不到。戏剧家欧阳山尊灵机一动,用清亮的口哨吹响了前奏。这独特的“伴奏”,非但没有减损歌曲的力量,反而更添一份游击战士特有的洒脱与豪迈。歌声响起,瞬间唱进了在场每一位将士的心窝。朱德总司令深受感动,郑重地将歌词抄录在自己的日记本中。
这首歌的传播速度超乎想象。当演剧队前往其他部队演出时,发现《游击队歌》早已先他们一步传遍军营。战士们自发地传唱,它成为行军的号角,冲锋的呐喊。更有部队特意派人跋涉几十里路,只为求得一份曲谱;有队伍高唱着它,义无反顾地奔赴杀敌的战场。从华北敌后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日寇占领区,这首战歌都在秘密传唱。在民族存亡的至暗时刻,《游击队歌》如一道刺破阴霾的阳光,驱散了恐惧,凝聚起必胜的信念,成为鼓舞亿万军民坚持抗战、夺取胜利的精神图腾。
献给党的生日礼物
1943年,贺绿汀怀揣着这份珍贵的手稿,穿越重重封锁,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抵达革命圣地延安。在王家坪八路军总部,毛泽东亲切接见了他,并高度赞扬:“你的《游击队歌》写得很好啊,你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你的。”
战火并未远离。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已身着解放军军装的贺绿汀乘火车南下返回阔别12年的上海。行至昆山,突遭国民党飞机轰炸。危急关头,行李、乐谱尽毁,唯独这份《游击队歌》手稿,因被贺绿汀贴身珍藏而奇迹般幸存。
1961年,贺绿汀在《解放日报》发表文章回忆《游击队歌》创作经过。时任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文物征集工作负责人的陈绍康读后深受触动,意识到这份原稿作为爱国主义教育教材的非凡价值。他怀着敬意致电贺绿汀,表达了征集意愿。电话那头,贺绿汀没有丝毫犹豫,爽快应允:“我先找出曲稿,然后请你到我家来看看谈谈。”几天后,在贺绿汀家,陈绍康亲眼见到了这份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手稿:两页泛黄的纸张,长38厘米,宽27厘米,钢笔书写的音符与歌词依然清晰。贺绿汀深情讲述了当年的创作情景,随后作出了一个郑重的决定:将这份凝聚着热血与信念的手稿,无偿捐赠给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作为献给即将到来的中国共产党40周年华诞的珍贵礼物。
1995年,这份意义非凡的手稿,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正式鉴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这是中国人民在强敌面前英勇不屈、智慧坚韧的冲锋号,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走向胜利的最强音。
穿越八十余载光阴,《游击队歌》的旋律依然激荡人心,每一个音符,都曾是射向侵略者的子弹;每一句歌词,都曾是指引胜利方向的明灯。这份手稿所承载的精神力量,如同永恒的进行曲,激励着新时代的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继续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