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好!”1995年3月5日,空军政治学院(现国防大学政治学院)的99名学员走进杨浦区社会福利院(下文简称“杨福院”),在整齐响亮的喊声中,集体认养三位耄耋之年的“三无老人”(无子女、无亲属、无收入)为“妈妈”,“99个儿女3个妈”的情缘就此开始。
30年过去了,学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与杨福院老人的亲情却从未中断,每周都要雷打不动地到杨福院开展敬老、爱老、助老学雷锋活动。在昨天的“99个儿女3个妈”活动30周年军地座谈会上,记者获悉,先后已有60批6000余名学员成了杨福院老人们的“兵儿女”。未来,这一光荣传统将继续薪火相传,不断谱写爱的故事。
30年前集体“认妈妈”
座谈会上,原空军政治学院学员一队政治教导员孟庆安和杨福院原院长张履贵打开了记忆的闸门。1995年春,孟庆安和20名新学员来杨福院开展学雷锋活动,临走时问张履贵,还有什么能为老人们做的?张履贵说,福利院有一些年过八旬的孤寡老人,能不能帮帮他们?孟庆安他们回来商量后,决定认养三位身体条件最差的孤老为“妈妈”。3月5日,一场认养仪式在福利院举行,99名学员齐声高喊“妈妈好”,三位老人热泪盈眶。84岁的刘惠芳老人在新中国成立前曾在纱厂做过童工,她激动地说:“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让我这孤老太有这么多儿女。”
从此,每周五的探望就成了99个儿女与3个妈妈雷打不动的约定。有一年母亲节是周一,学员们也特地请假赶到院里,送来几个大西瓜。每次看望妈妈,学员们会细心地带来炖好的鸡汤、鱼汤、排骨汤,一勺勺喂进老人嘴里,“女儿”为老人按摩,“儿子”给老人梳头。为了给老人买双合脚的棉鞋,学员们冒着寒风几次调换,耐心帮老人试穿直至其满意。
久而久之,杨福院的老人都成了“兵儿女”们的“爸爸妈妈”,老人们也把这些孩子们放进了心里。1998年,朱惠珍老人买了99双鞋垫送给他们,并在每双鞋垫上绣了三颗红星;1999年,她又给即将离队的学员们买来99条毛巾,并在每条毛巾上绣了三颗五角星。还有一个老人说,孩子们不来的日子,他们也会经常挂念着,来了以后会听到他们说自己的新鲜事和人生的成长、收获,这些,都是“和平的幸福”。
让真情温暖更多人
30年前认养3个妈妈的时候,新民晚报率先做了报道,当即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公交公司知道学员们每次都是乘坐59路公交车去杨福院,专门制作了“双拥共建乘车卡”,还有一些学校和单位也加入到认养老人的行列中。
30年来,学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每期新学员入校,第一课就是介绍上期学员认养老人的故事,组织的第一次党日活动就是与老人们见面,毕业前的最后一件事也是到杨福院与他们告别。
许多已经毕业的学员,也牢记着这份真情,获评上海“最美退役军人”的毕业学员孙超发起“真情不断线、厚爱续前缘”敬老助老活动,延续着对社会孤寡老人的关爱;毕业学员王强在现单位发起“军徽映夕阳”活动,到驻地敬老院献爱心并延续多年;毕业学员刘忠发带领所在连队战士,认养驻地多个孤寡老人……
未来,这份特殊情缘还会继续,让真情温暖更多人。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