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5日 星期五
银幕内外皆匠人匠心 龙华塔影伴读 书房墨韵添香 踏上中国动画的取经之路
第12版:文体新闻 2025-07-23
上海出品《浪浪山小妖怪》昨晚首映

踏上中国动画的取经之路

扫码看电影里的东方美学

昨晚,喜剧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首映礼在上海举办。作为《中国奇谭》系列首部动画电影,该片由动画短片《小妖怪的夏天》原班主创打造,延续短片同一世界观,在“平行时空”下开辟全新故事线——小猪妖与蛤蟆精、黄鼠狼精、猩猩怪组成“草根取经团”,假扮唐僧师徒,踏上一段荒诞又热血的西行冒险。

首映礼以“没有名字”为主题,呼应影片主角“无名小妖”的平凡身份。总制片人李早介绍,上美影过去曾创作过非常多《西游记》相关的故事,而《浪浪山小妖怪》是一个“非典型”的《西游记》故事,聚焦的是西游路上主角以外小妖怪的生活,是那些从未被详细书写过的小妖怪,这些小妖怪更像普通人。

经典解构 敬勇敢出发

“既不是前序,也不是后续,实际上它是一个平行的故事。”电影监制、艺术总监陈廖宇介绍说,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其实是与短片《小妖怪的夏天》同时启动制作的,“《浪浪山小妖怪》讲述的是孙悟空来临前,四个小妖怀揣英雄梦想,勇敢上路的故事。”他同时强调说,“观众无论看什么故事,比照的都是当下的自己。”或许正是对普通人真实困境的映射,正是这份代入感,让昨天的上海影城一号厅笑声不断,也让放映结束时那一句“敬每一个勇敢出发的自己”,赢得了现场长久的热烈掌声。

正因有了“西游故事”的空隙,影片得以通过“底层小妖假扮英雄”的设定,制造出这场充满反差喜剧效果的取经之旅。身份错位产生的误会是核心喜剧来源——身份虽假,但取经之心却真。在角色刻画上,主创团队以反差感作为支点,融合性格特征、动作表演、台词设计与节奏控制,给予这些“无名小妖”更鲜活的人物形象和丰富的“妖生”故事。人物设计与剧作逻辑的契合,让电影在欢笑中生长出真实的人物弧线与喜剧张力。难怪演员黄晓明看完电影说“好笑又感动”,打算带儿子再来看一遍:“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获得勇气的契机,走出浪浪山,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笔墨入镜 致东方美学

《浪浪山小妖怪》汇集了一支超600人的制作团队,精细打磨共计1800多组镜头,制作2000多张场景图。作为延续“中国动画学派”特色的作品,在陈廖宇看来,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是“笔墨入镜”,即让笔墨去构造镜头,而非用镜头去表现笔墨,“比如小猪妖的两颗獠牙,其弧线保留了手绘感,这些细节正是最难的地方。”他说,在创作上坚持国风,是对中国动画传统与前辈经典的传承,“唯有立足本土,才能生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创新。”

所幸,观众在《浪浪山小妖怪》里看到了水墨氤氲的山川云气在银幕上舒展留白,看到了工笔勾勒的精细角色在光影间跃然生动,看到了一幅极具东方美学意蕴的流动画卷。赴上海调研的清华大学致理书院学生昨晚专程来到首映礼“追更”大电影,这些《中国奇谭》系列的00后粉丝将《浪浪山小妖怪》视为“国漫崛起”“中式美学”的代表作品,他们赞叹影片以2D水墨画风生动呈现了小猪妖与新队友如何探索“外面的世界”。音乐剧演员阿云嘎感慨,影片具有东方美学气质的美术画面、令人动容的故事情节,让他回忆起儿时在电视机前观看上美影动画的时光。

本报记者 孙佳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