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5日 星期五
七月花语 皮一下(中国画) 小天下 难以出租屋 六十岁,假装速度与激情 苏州面一碗
第14版:夜光杯 2025-07-23

小天下

徐建融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章句上》中的这句话,通常被解释为“孔子上了东山,便觉得鲁国小了;上了泰山,便觉得天下也不大了”(杨伯峻《孟子译注》)。这个“觉得”,究竟是“自己的本领很大”呢?还是“自己的志向很大”呢?根据后来传为林则徐的名言“山登绝顶我为峰”,当然更倾向于“觉得”“自己的本领很大”,所以鲁国、天下都不在自己的眼中了。

然而,孔子会是这样一个自高自大的人吗?

紧接着这两句,后面还有两句:“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这两句的解释不言而喻,都是表示有眼界的人应该知道不足的意思。第三句的“观于沧海者”应为一片大水的拟人,如《庄子》中的河伯,他“观于沧海”,看到了恣肆汪洋,方才认识到自己的这“一片大水”在汪洋面前实在微不足道。第四句的“游于圣人之门者”当然是学富五车、能言善辩的年轻学子,他“游于圣人之门”,见识到真正的博大精深,方才明白自己的那点学问相比于圣人的博大实在说不出口。

这前两句与后两句的意思是一贯的,所以其间缀以“故”字,意为圣人尚且如此,我们常人(河伯、学子)当然更不应该例外啊!则前两句的解释当为:“孔子登上了东山,看到了鲁国的疆域,认识到自己在鲁国不过是一个渺小的存在;登上了泰山,看到了天下的无垠,认识到自己在天下更是如沧海之一粟”——于是知不足而生敬畏心。换言之,“小鲁”不是“我”认为“鲁”国很“小”,而是“我”在“鲁”国面前显得很“小”;“小天下”当然也不是“我”认为“天下”很“小”,而是“我”在天下面前显得很“小”。这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属于同样的文法,“先”“后”的后面都省略了一个“于”字。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与孔子对“我”和“鲁”国、“天下”之间小大关系的认识是一致的。但庄子认为“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因此而顺任自然;孔子则明白了有限的相对真理永远不可能企及无限的绝对真理之后,更加“自强不息”地“学而无厌”,努力趋近于绝对真理。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