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虹
近年来生态环境好了,无论居住在城市还是乡间,早晨醒来总会听到清脆的鸟叫声,或欢快,或婉转,或高亢,或柔和,有的单音节,有的双音节,有的三连音。我想鸟儿的语言是丰富的,它们随便往电线杆上一站,就成“五线谱”。然而人们不懂,还常反讽:讲什么鸟语啊!
其实,人若静下来留意日常生活小景,会发现即便直译不出鸟语,通过其叫声变化以及举动,也大致能会意几分。
一天,发现有只小鸟落在院墙的灌木丛中。那是只羽毛未丰的雏鸟,听到响动,它扑棱了几下,但终究飞不起来,落在了地上,孤零零的。这时,猫急速地甩动着尾巴,一副伏击的样子。我立即将猫赶进屋把门关上,这只号称捕猎能手的猫,常以抓到老鼠、麻雀等小动物为荣。
我拿点粟米撒在地上,小鸟没吃,只是侧着头眨巴着小眼睛,仿佛在问:你是谁?而我也疑问:你是什么鸟?于是拿手机拍了几张照,用微信扫一扫识别,结果说是霸鹟;换张角度稍远点识别,说是吸蜜鸟科;再换一张,说是苇莺科。还是发朋友圈问问吧,回复很快来了,基本确认系白头鹎幼鸟,有的解答颇详细:肉色嘴边加上突出的嘴角“喙垫”,灰褐色上体以及黄绿色翼羽边,从还未褪去的绒羽看出,明显是刚出巢或准备学飞的小鸟。
这时,下雨了。只听得一阵急促的鸟叫,我拿把雨伞出来一看,只见绿树掩映的院墙上立着一只大鸟,头上明显长着一块白毛,证实就是我们平常俗称的白头翁。它在墙沿上来回移动,叫声有点焦躁,想必是我替小鸟挡雨的伞,遮住了鸟妈妈的视线。盈盈一握,我把小鸟放到屋檐边的角落里。
第二天清早,见小鸟停在杜鹃丛的一根分枝上,纤细的爪子倒也抓立得稳当。晨曦中见院墙及树上有好几只鸟,它们叽叽喳喳的,似乎在讨论营救计划。从头上那一撮标志性白毛看出,系同类。好比我们微信,它们遇事呼朋唤友,也有其联络方式。
这情景不由得让人想起传说中懂鸟语的人。他叫公冶长,是孔子弟子,也是孔子女婿。据说有一天,公冶长从卫国返回鲁国,走到两国交界处,听到一群鸟雀在互相呼唤:“往清溪食死人肉!”公冶长前行不久,遇到一位老妇在路边哭泣,询问后得知其子外出未归,怕遭不测。公冶长便告诉说:“适闻鸟雀相呼去清溪食死人肉,恐是汝子。”老妇前往清溪,果然见儿子尸体,遂报官。村吏质疑:“冶长不杀人,缘何知之?”怀疑公冶长是凶手,将其送入监狱。
公冶长自辩没杀人,只是懂鸟语而已。狱主欲验证公冶长是否真懂鸟语,将其关押六十日。狱中,听到麻雀在栅栏上鸣叫,公冶长解释道:麻雀说白莲水边有粮车翻倒,粮食撒地,牛角折断。主官派人查验属实。后来他又解读了猪鸣与燕语,均被证实无误。主官认定其确懂鸟语,且清溪尸案与其无关,于是将其释放。
上述传说出自皇侃《论语义疏》,作者表明该故事来源于民间杂书。我查阅《论语》,孔子在谈到公冶长时,只是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虽然曾有牢狱之灾,但并不是他的罪过。然而,孔子未写他入狱的原因。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孔门弟子时,写到公冶长是孔子弟子兼女婿,也仅提“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对其入狱原因也未展开。
我倒很乐意相信公冶长因懂鸟语惹祸,然后通过解读鸟雀对话自证清白的传说。这一出人与动物跨界悬疑剧,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其实,我国早在周朝时就设有夷隶、貉隶等职务,专门负责与鸟兽沟通。万物有灵,相处观察久了,人就掌握了某种特异技能。现代动物行为学家已能通过声谱分析破译鸟类的语言规律。
就算外行如我,通过几天相处和观察,也能略解鸟事。鸟儿有朋友群,其中一只频繁来巡视的应该是母鸟。小鸟长得胖乎乎的,地上留有鸟粪,知道鸟妈妈在喂养。人类的善意鸟儿也懂,我抚摸它渐丰的羽翼说,愿你早日起飞不再掉队。此后,便不见了小鸟的影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