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8日 星期五
“世纪矩阵”集中亮相 一次双向奔赴  一个全球纪录 《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昨首发
第11版:文体新闻 2025-08-08
敦煌文献多件孤本、珍本走向大众

《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昨首发

大乘起信论广释卷二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是2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学界的重大事件。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大量珍贵文献的流散。这批珍贵的文化遗产,一度如“文化拼图”的碎片,散落全球。

鲜为人知的是,其中一批极为珍贵的孤本和珍品,在著名学者罗振玉的守护下,最终辗转安家于辽宁省博物馆。如今,在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努力下,这段百年前的传奇故事有了新的续篇——《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出版,并于昨天在辽宁省博物馆举行了新书首发暨座谈会,让这些尘封已久的“文化碎片”得以完整呈现。

这批文献的收藏,离不开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罗振玉的卓越贡献。作为一位倾心于古物搜集与整理的大家,罗振玉在敦煌文献发现后,一方面呼吁保护劫后余存的文献,另一方面则悉心购藏流散在外的珍品。1928年,罗振玉携其收藏移居旅顺,使得这批珍贵文献得以在东北安家。在他去世后,这批藏品几经流转,最终主体部分被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馆)妥善收藏。这批文献不仅流传有序,且不乏许多品相完好、书法精湛的珍品,是研究敦煌学、鉴藏史的极其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的出版,是“敦煌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工程”的重要阶段性成果。这一工程旨在以高清全彩方式,系统整理散藏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为学术研究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全书共5册,收录文献编号110余号,图版约1400幅,绝大多数为首次完整刊布。团队在整理过程中,不仅对文献进行重新编号、定名,更结合敦煌学最新研究成果,撰写了详细的研究性叙录。在技术呈现上,更是力求极致,无论是文献的纸张颜色、墨迹立体感,还是原卷的题跋、修补痕迹,都得到高保真的呈现,力求让读者能亲手“触摸”到千年前的古籍原貌。

这批文献中不乏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孤本和珍本,如《大乘起信论广释》卷上并序,是目前唯一所见的卷次为“上”的孤本。而唐代的《恪法师第一抄》,则以其精湛的草书技法,成为敦煌写经中的经典,也是辽宁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此次《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的出版,在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吕健看来,其价值和意义远超普通古籍整理。它让散落的“文化拼图”逐步归位,更通过跨国缀合研究,为敦煌文献的国际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推动了敦煌文献的全面整理与刊布进程。它还创造了散藏文献整理的“辽博范式”。这本书不只是简单的影印本,而是建立了一套基于馆藏品特点的高水平、系统化的整理标准,为后续其他散藏敦煌文献的整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辽宁省博物馆藏敦煌文献》的出版,为学术界提供了珍贵的新材料,让沉睡于博物馆的千年瑰宝在今天绽放出新的光彩,向世人诉说中华文明的辉煌与不朽。

本报记者 赵玥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