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闪烁中的豫园水榭美轮美奂
上海的夏夜,入夜更精彩。今晚,以“豫享山林”为主题的豫园夜游正式开启常态化体验的神秘面纱。作为江南古典园林的典范之一,这座始建于1559年的“城市山林”,首次以夜色为幕、光影为笔,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对于每位游客而言,这场跨越时空的园林夜游正成为感受“最上海”文脉的必打卡之旅。
“夜间叙事”展示“文化魂”
历时一年筹备的豫园夜游项目以“水”为核心意象编织起完整的叙事脉络。从仰山堂前的池水涟漪,到玉玲珑旁的泉流星光,水的灵动贯穿五大主题板块,串联起24处特色景观。当游客踏上350米的游览动线,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在光影中触摸江南园林的历史肌理。
大假山、紫藤深境、万花楼、九狮轩、玉玲珑等五大核心点位的光影秀,堪称夜游的“点睛之笔”。豫园的镇园之宝——“玉玲珑”,是夜游的“灵魂所在”,夜游中,灯光与水雾的巧妙配合,让“孔孔烟出、孔孔泉流”的奇观重现。游客驻足在此,既能读懂太湖石“咫尺乾坤”的造园意境,也能触摸到宋代文人“寄情山水”的精神世界。
夜游还实现了“园林”与“博物馆”的跨界融合。项目精选豫园馆藏的书画精品,通过数字多媒体技术加以“活化”:三穗堂中堂左侧,晚清汤禄名的《梅花仕女图》中,伊人倚窗与观者隔空相望。正如项目策划者所言:“日游豫园,看的是‘园林景’;夜游豫园,观的是‘文化魂’。”
小团定制体验“慢游”美
作为上海的一张文旅名片,豫园2024年接待游客量突破270万人次,其中外国游客占比近四分之一。如何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夜游项目给出了创新答案——以“小团定制化导览”为核心,打造“慢下来”的沉浸式体验。
不同于日间的熙熙攘攘,夜游采用“20人左右小团+专业讲解员”的模式,每组间隔10分钟入园。50分钟的游览时长里,讲解员不仅是向导,更是文化的“翻译者”:在玉玲珑前讲“花石纲”与北宋历史,在九狮轩边介绍“曲水流觞”的文人社交文化。针对外国游客,豫园还与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合作,将多语种讲解升级为“文化阐释”。同时,入园流程便利化改造、多语种导览系统的增设也让国际游客体验更顺畅。
夜游于夏秋季(5—10月)每周二、三、五、六、日18:30—21:50开放;冬春季(1—4月、11—12月)每周五、六、日18:00—21:20开放。这种错峰运营既保障了游客舒适度,又最大限度减少了对园林植被、建筑的影响,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平衡。
试运营数据显示,夜游项目游客满意度高达98%,不少游客表示“白天看的是热闹,晚上品的是门道”。这种“小而精、精而雅”的体验模式,正让豫园从“走马观花”的打卡地,变成“深度感知”的文化空间。
文创好礼搭建“隐形桥”
夜游的结束,并非与豫园缘分的终点。“豫见好礼”文创门店的三大系列产品,正将园林的故事与温度变成可“带走”的记忆。这背后,是豫园作为上海市文创开发试点单位,由东方网运维,让江南文化、海派元素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日常生活。
“城市遇山林”系列诠释造园哲学。以玉玲珑孔洞为灵感的镂空书签,夹在书中仿佛将园林的“通透”带入文字世界;“园林遇吉意”系列延续“平安”基因;“曲径遇转机”系列从豫园元代铁狮(原在河南安阳,经战火迁徙安家于此)汲取灵感,挂件附卡片写着:“人生如园林,曲径通幽处,总有柳暗花明。”不少年轻人视其为“人生礼物”,仿佛握住穿越困境的勇气。
试运营期间,“豫见好礼”销售额增长近300%,外国游客购买占比超四成,成为文化输出的一座“隐形桥梁”,让国际友人进一步读懂中国。 本报记者 杨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