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小学生,在网上找游戏“代打”,却不幸被骗,成为上海电信网络诈骗的最小受害者,这是上海警方近期在《2025年反诈白皮书》中披露的数据。此前,同样有一名8岁小学生受害者,被骗子威逼利诱了近一个月,陆续转走了母亲手机里的4万余元。
针对中小学生的骗局主要有哪些?学生、家长应该如何防范?暑期已经过半,记者特别采访了上海市反诈中心、浦东公安分局反诈中心,为市民朋友送上防范指南。
常见三类骗局:“外衣”不同目的相同
浦东公安分局刑侦支队反诈中心副主任孙周纲告诉记者,常见针对中小学生的诈骗类型主要有3类——
■网络游戏类诈骗
骗子会在游戏平台或社交媒体上发布引流帖,宣称免费赠送游戏皮肤、装备,再以“激活费、认证费、验证费”为由,诱导学生用家长的手机进行转账,或提供家长的微信密码、验证码等信息,造成资金损失。
■追星类诈骗
骗子会在网上发布带有某“明星”QQ号、微信号的引流帖锁定未成年人群体,通过冒充“明星”的律师,以怀疑学生泄露明星QQ号、隐私等为由,要求配合“调查”,诱导学生用家长手机将钱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骗子还会以“明星粉丝群”售卖福利周边为由,假冒“客服”,诱导未成年人用家长手机下载指定App、修改卡密等,从而实施诈骗。
■卡牌盲盒类诈骗
卡牌盲盒在未成年群体中广泛流行。骗子会以买卖、赠送卡牌为诱饵,将学生引至二手交易平台,再以“卖家是未成年人,交易异常资金被冻结”为由,发送涉诈链接或二维码,要求学生提供家长的身份信息,从而盗刷银行卡,实施诈骗。
孙周纲介绍,这些骗局虽然披着不同“外衣”,但都有相同目的,那就是以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作引流,随后威胁、诱导他们转账。“针对年龄小的孩子,骗子还会假扮律师、公检法等,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
孩子别怕!遇到诈骗这样做
“我好害怕啊。”“他们说要我付6万元,否则就把我爸爸妈妈抓去坐牢。”“怎么办?帮帮我!”……在社交网络平台检索,记者发现有不少小朋友都曾遭遇电诈骗局,也不敢告诉家长。在骗子的话术下,他们心理负担沉重,甚至越陷越深。
如果遇到诈骗怎么办?小朋友们请这么做——
■立即止损 停止操作手机/电脑,不再回复对方信息。
■保留证据 截图聊天记录、保存转账凭证。
■勇敢求助 告诉家长、老师,第一时间寻求帮助,或者拨打110。千万不要一个人默默承受。
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要注意防范,谨记——
■不要让孩子单独使用手机。
■不要向孩子透露支付密码、验证码等信息。
■建议关闭免密支付功能。
上海反诈中心民警表示,本市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案近年来持续下降,不过打防形势仍然严峻。当前,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离不开网络,他们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容易成为诈骗团伙的目标。因此,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保持家校沟通、及时更新防诈知识,是保护孩子远离诈骗的关键。 本报记者 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