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自二战期间真实发生的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电影《东极岛》昨日上映。
与备受好评的同题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相比,大海、巨轮、东极岛,这次都是实拍。
1942年10月1日,日军运输船“里斯本丸”号载着1816名英军战俘驶向日本,因未悬挂战俘运输标志,它在舟山东极岛海域被美军潜艇鱼雷误击。沉没前,日军为掩盖罪行,用木板钉死船舱出口,向跳海逃生的战俘疯狂扫射,上千人被困在逐渐下沉的铁棺材里。危难之际,是198名东极岛渔民,划着舢板在水中捞起了384个奄奄一息的英国战俘,并给他们提供食物、衣物和庇护所。
这个故事是否听来有几分熟悉?是的,因为去年方励执导的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自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到9月正式上映,都以其“完全基于事实”的震撼故事,叫一批又一批观众泪目。它以4744万元的票房打破过去五年国产纪录片的票房纪录,并获得了豆瓣9.2的高分。那么,当这个感人的故事被拍成故事片,当管虎和费振翔两位导演拥有了非常充足的预算,以及朱一龙、吴磊、倪妮三位明星演员,当他们把镜头转向东极岛的渔民,《东极岛》的成色会更好一些吗?
首先,《东极岛》的票房已经超过了《里斯本丸沉没》。昨日,电影正式上映,首日票房最终报收6965.9万元,虽然仍不是当日票房冠军,亦算交出了一份不俗的成绩单。从实际观影来看,影片扎扎实实地呈现了大海、巨轮、东极岛三个宏大场面,每一部分背后都是极其庞大的制作量。对于巨轮这一核心场景,剧组不仅实景搭建了1:1的“里斯本丸”号,船体长120米,铆钉按史料复原,还制作了多个不同的船体形态满足拍摄需求。在9000平方米的亚洲最大恒温水棚里,200台造浪机同时轰鸣,模拟出9级风浪,而被这些浪吹得摇摆的“舢板”也有来头——道具组找到舟山非遗船匠,用80年前古法再造24艘渔船。每艘船必须能真实下海,老匠人在榫卯处涂满桐油:“当年救人用的就是这种船,不能骗观众。”
133分钟电影给观众的第二震撼,自然是演员的“卖力”。朱一龙、吴磊都为这部电影付出了相当艰辛的努力,他们从水下憋气的能力到黝黑瘦薄的身形,都无限接近真正的渔民。更重要的是,演员是以百分之百的投入在创作角色。你可以从朱一龙饰演的阿赑冷峻的目光中读到过往的苦难,从他沉默的背影中看到一种随时要爆发出的力量。而当他孤身反杀日军,是刀刀致命,是血染满身。谈及这份决绝的背后,朱一龙说:“善良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底色,但是面对侵略者,我们会以血还血、以牙还牙!”甚至“连捅三刀后横切大动脉”这一组动作也是由朱一龙本人设计的,“杀红眼”的状态叫日本演员心有余悸。
不过《东极岛》对于浩大和血腥场面的依赖,对抒情音乐的反复使用,也有值得商榷之处。相比之下,同样正在热映的《南京照相馆》节制的镜头语言显得更难能可贵。《东极岛》的改编放大了故事的戏剧性,也放大了人性的光芒和黑暗,但却让那些细微的动人的真实失去了光彩。若重看一遍《里斯本丸沉没》,或许会发现,相比故事片,纪录片来得更克制、更真实,也更有力量。本报记者 孙佳音